盛夏來臨,惱人的蚊子大軍卷土重來。它們不僅留下紅腫刺癢的“包”,更可能傳播登革熱等致命疾病。另外,盡管我國已獲世衛(wèi)組織消除瘧疾認證,但全球瘧疾威脅依然嚴峻,輸入性病例風險猶存。如何在這場“人蚊大戰(zhàn)”中守住健康防線?科學防蚊滅蚊的基礎與關鍵在于全民參與治理蚊蟲孳生的環(huán)境。
蚊子一生中要經歷卵、幼蟲、蛹和成蚊4個階段,除了能飛行叮咬人的成蚊階段,其他3個階段都離不開水。一瓶蓋積水,足以孵化上百只蚊蟲。因此,治蚊先治水,斷水是斷蚊蟲之患的根。
在家庭中,需注意花瓶、水養(yǎng)植物每周應徹底換洗;及時清理地漏、托盤積水、空調與冰箱冷凝水,可投入1%的雙硫磷沙粒劑長效控蚊;廢舊瓶罐需倒置存放,避免露天積水。
蚊子繁殖周期僅7天,每周一次“積水大掃除”即可打斷繁衍鏈。據(jù)研究,多地疾控部門統(tǒng)計,徹底清理孳生地可降低蚊蟲密度80%以上。這個夏天,讓我們以“翻盆倒罐”之微力,筑起無“蚊”健康長城——因為每一處積水的消失,都是對登革熱與瘧疾最有力的宣戰(zhàn)。
對于一些功能性水體,如果確實無法清除,也可投入1%的雙硫磷沙粒劑長效控蚊幼。
在社區(qū)與公園環(huán)境中,要填平洼地、疏通溝渠,給湖泊、池塘定期清淤;觀賞水池可放養(yǎng)食蚊魚,實現(xiàn)生態(tài)控蚊。
在工地與回收站等場地,露天器械設備需遮蓋防雨,廢舊輪胎內部填沙或開孔引流,杜絕“死水藏蚊”。
北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劉美德副主任技師強調:“物理防蚊安全又可靠。”蚊帳構筑睡眠安全區(qū)、電蚊拍精準擊殺零散蚊蟲、滅蚊燈需放置于隱蔽角落配合關燈使用,方能提升滅蚊效率。如環(huán)境治理與物理防治不及時,化學防治可以應急快速控蚊,但需注意科學合理使用。
避蚊胺(DEET)久經考驗能有效驅避蚊蟲,涂抹于裸露皮膚一般可持續(xù)防護3-4個小時;蚊香與電蚊香(液/片)在傍晚室內無人且密閉使用30分鐘以上效果最佳,傳統(tǒng)盤式蚊香煙霧可能損傷呼吸道,相比之下電蚊香更安全。
同樣,使用殺蟲氣霧劑也要在黃昏前后、45度角向上噴灑,室內無人密閉30分鐘以上。應用化學藥物滅蚊還要注意科學合理,防止盲目噴灑反而會污染環(huán)境,注意交替使用不同產品,以延緩蚊子出現(xiàn)抗藥性。
被蚊蟲叮咬后瘋狂抓撓會加劇皮膚紅腫。專家提示:指彈癢處替代抓撓;涂肥皂水、爐甘石液等可緩解皮膚過敏與炎癥反應。
專家特別警示:前往非洲、東南亞等瘧疾高發(fā)區(qū)者,務必攜帶防蚊蚊帳和驅蚊劑,日常工作生活要注意防蚊滅蚊;歸國后若出現(xiàn)“打擺子”(忽冷忽熱、大汗淋漓)瘧疾典型癥狀、“三紅”(面紅、頸紅、胸紅)或“三痛”(頭痛、眼眶痛、骨骼肌肉痛)的登革熱典型癥狀,須立即就醫(yī)并告知旅行史,在居家或住院期間做好防蚊滅蚊工作。
(本文科普內容由北京市疾控中心提供專業(yè)支持)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譚思靜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