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問,北京要建這么多保障房,會不會沖擊商品房市場?
前幾天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發布了一個重磅通知,就是《2025年全市保障性住房建設籌集計劃(第一批)》,我仔細研究了一下,今天就跟大家聊聊這個話題。
先看看官方數據,心里有個底
這次的計劃規模確實不小:
- 建設計劃:38個項目,53220套房源
- 籌集計劃:5個項目,2428套房源
- 竣工計劃:41個項目,56083套房源
光看這個數字,確實挺嚇人的,5萬多套房子,這要是都投到市場上,那還了得?
但是,各位,你們有沒有注意到一個關鍵信息?這里面包括了公租房、保租房、安置房,還有共有產權房,這些房子的性質和平時買賣的商品房完全不一樣!
看完這個文件,我有三個很明確的判斷,跟大家分享一下。
第一,國家的思路很清楚,雙軌制各走各路
這幾年國家一直在提探索新的房地產發展模式?其實說白了,就是要搞商品房和保障房的雙軌制。
什么意思呢?就是讓商品房歸商品房,保障房歸保障房,各管各的事兒,互不相干。
商品房主要解決改善性需求,你有錢想住得更好,那就去買商品房;保障房主要解決基本居住需求,收入不高但需要住房,那就申請保障房。
這就像高鐵和綠皮火車,雖然都是交通工具,但服務的人群不一樣,價格也不一樣,誰也替代不了誰。
第二,位置和產品力差距明顯
我特別留意了一下這次計劃中保障房項目的分布,大部分都在五環外,甚至六環外。
你想想,真正有購買力的改善客戶,會去五環外買保障房嗎?人家要么在城里換個大戶型,要么在三四環找個好地段,誰會跑到那么遠的地方去?
而且從產品力來說,保障房和商品房根本不在一個檔次上,文件里也提到了,要解決"滲漏、串味、噪聲"等問題,要提升"功能空間靈活度",這說明什么?說明現在的保障房在品質上確實還有很大提升空間。
申明一下,我不是貶低保障房,畢竟是解決基本居住需求的,但你要說和商品房競爭,那真的是想多了。
第三,目標客群完全不重合
最關鍵的是,這兩個市場服務的人群完全不一樣。
保障房主要面向的是什么人?剛畢業的大學生、城市服務人員、收入不高的夾心層,文件里特別提到要增加"一間房"和"一張床"的產品供應,這說明主要解決的是基本居住問題。
而商品房的客戶呢?要么是首次置業的剛需,但這部分人看重的是地段、學區、配套;要么是改善客戶,人家追求的是品質、舒適度、社區環境。
你說一個年薪百萬的金融從業者,會因為有了保租房就不買商品房了?不可能的事兒!
好了,說了這么多理論,咱們來點實際的。
從供應結構上看,這次計劃中的5萬多套房源,分散在全市各個角落,而且很多是安置房,根本不會流入市場交易,真正可能對市場產生影響的,主要是保租房和公租房。
但這部分房源,一是位置相對偏遠,二是只租不售,三是有嚴格的準入門檻,對商品房市場來說,更多的是分流了一部分租房需求,而不是購房需求。
從價格傳導上看,保障房的定價機制和商品房完全不同,保障房是政府主導的民生工程,定價考慮的是保障性和可承受性;商品房是市場化定價,考慮的是供需關系和投資價值。
兩個完全不同的定價邏輯,怎么可能形成直接的價格沖擊呢?
所以我的建議是:
如果你是剛需,該買還是要買。保障房解決不了你對地段、學區、品質的需求,而且輪候時間也不確定,與其等著申請保障房,不如踏踏實實攢錢買套自己滿意的房子。
如果你是改善需求,更不用擔心。你看中的那些核心區域、優質樓盤,跟保障房根本不在一個維度上。
總的來說,保障房和商品房就像兩條平行線,各有各的軌道,各有各的客群。
對好地段的商品房,我覺得影響真的很有限,至少從這次發布的計劃來看,無論是位置分布、產品定位,還是客群需求,都和商品房有明顯區別。
你們覺得呢?有什么想法歡迎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