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文明互鑒落到實處的大金磚會如何求同存異,共同促進全球治理?今天(12日)下午,文匯講堂全球南方第五講《金磚+在全球南方的實踐與挑戰》將舉辦,金磚創始成員國的四位學者同臺共議,上觀App線上雙語直播。在此,借第四講的青年觀察員快評與全場的精彩瞬間回憶6月21日第四講“全球南方在文明交流中共振與互鑒”盛況。講座在聯合主辦方上海外國語大學成功舉辦,該校上海全球治理與區域國別研究院執行院長楊成主講,并在圓桌環節與上海市區域國別學會會長姜鋒、該校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顧力行(Steve J. Kulich)和巴基斯坦國際文化遺產管理委員會成員納西姆·汗(Nasim Khan)開展討論。160余位聽眾現場參與,上觀APP、央視頻、上外視頻號、文匯報視頻號等直播。
主講、圓桌、提問等5篇均已刊發,此為快評篇(含講座精彩瞬間)。
更多詳情可見上觀APP內“全球南方”合集,文匯講堂公眾微信號內“全球南方”合集。
今天下午2點,第五期直播二維碼
全球南方文明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劉瑛琛(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
四位嘉賓的討論將全球南方的文明維度引入到大家的視野中,讓我們了解和思考全球南方在此維度上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全球南方文明的過去。歷史上曾經存在著一種文明等級制——類似于經濟領域的中心—邊緣結構。人們往往下意識地認為歐美文明代表發達與先進,而將全球南方的文明視作蒙昧與落后。這樣等級制的形成,與過去西方國家對媒體和話語權的掌控密不可分。憑借著這種話語優勢,西方媒體所渲染的全球南方國家戰亂、貧困、傳染病等問題頻發的形象被固化,其建設取得的成就則遭到忽視,從而強化了文明等級制。
全球南方文明的現在。全球化背景下,全球南方國家的文化自覺意識正在逐漸興起。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是:為什么這種文化自覺會在全球化快速發展的時期凸顯。首先,全球化提供了更多機會和媒介,使得各國能夠直接地展示本土文明,直接地接觸到其他文明,而無需像過去那樣依賴間接的渠道了解彼此。其次,另一個可能的原因是全球化帶來了劇烈的外部沖擊,迫使全球南方國家轉向自我、回歸本土,重新審視和定位自己的文化身份。
全球南方文明的未來。四位嘉賓展望了全球南方國家走向文明互鑒,也注意到這一過程面臨著的諸多挑戰。其一,全球南方國家眾多,其文明百花齊放,面對此種顯著的差異性,僅僅依靠非西方敘事作為共識與合作的基礎,可能過于理想化。其二,當前許多全球南方國家的首要目標仍然是經濟建設和國家發展,相較之下,文明的建構與傳播在其國內的政治議程中尚未成為首要優先事項。因此,在未來,通過經濟合作來帶動和促進文明的交流互鑒,可能成為全球南方國家合作實踐中值得探索的路徑。
講座進入尾聲,下期主辦方青年觀察員快評員引入下一期元素
面對挑戰,全球南方攜手參與全球治理
扈赫揚(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博士生)
當前,全球治理體系發生重大轉變。一方面,全球南方正逐漸從被動參與者轉變為規則的共同商議者乃至制定者。另一方面,全球南方國家參與全球治理面臨著許多挑戰。外部挑戰如美國特朗普政府時期實施的對等關稅政策以及其大規模退出國際組織的行為。內部挑戰則源于全球南方國家之間不容忽視的發展差異、制度差異以及資源差異。
本期文匯講堂從文明互鑒的角度探討如何應對上述挑戰或差異。而下期講堂則將轉換視角,從實踐層面出發,討論“金磚+”機制如何為全球南方合作提供機遇。舉例而言,以金磚合作的代表性成果——今年恰逢建立十周年的新開發銀行為例,該銀行建立了區別于傳統多邊開發銀行的“國別系統”,在同全球南方各國合作時根據各國具體國情和發展戰略采取針對性策略,而非實施一刀切的方案。通過此類機制與今天所討論的文明互鑒,我們能既從理論層面、上層建筑出發,也從實踐層面、經濟基礎著手,更有效地推動全球南方合作。
整理:高登懷
【精彩瞬間·美不期而遇】
1.祖國之美:暖場環節,觀眾觀看前一期短視頻,中石油經濟技術研究院院長陸如泉講述中國—中亞天然氣管道的故事
2.記錄之美:觀眾閱讀隨堂小報,上面有第二期和第三期的觀點回訪,由此可窺見往期精彩
3.語言之美:圓桌開啟前,主持人以每位嘉賓翻譯費孝通先生“美美與共”16字中四字為契機,共同欣賞了德語、英語、烏爾都語、俄語、吉爾吉斯語
4.理論之美:楊成主講,聚焦全球南方的文化自覺,及如何文明互鑒
5.跨文化之美:圓桌環節,楊成院長主持,對文化自覺與文明互鑒之間的張力、如何實踐文明互鑒展開了深入探討
6.學科之美:姜鋒會長從各種視角談誕生于新時代的區域國別學,服務于國家戰略,有別于歐美傳統,以推進文明互鑒共生為主要特征,培養具有世界眼光的人才
7.考古之美:納西姆·汗作為世界一流犍陀羅專家,分享了地處當今中巴經濟走廊地區的犍陀羅地區考古發現,在公元一世紀便有中國與巴基斯坦交流遺跡,也是多國文明交匯處
8.實踐之美:顧力行以實踐之例闡釋了跨文化交際的必要性,以跨文化是“淡水魚入海”比喻揭示人均有文化適應性,而做好每個個體可以阻斷極端發生,便是對文明互鑒的貢獻
9.合作之美:講座結束,四位嘉賓與文匯講堂工作人員、上海外國語大學師生合影留念
10.青春之美:本期講座由文匯報社與上海外國語大學共同主辦,吸引了34位上外附中初一至高一的同學,其中含有學習各種語言的一帶一路班
11.碰撞之美:主持人、文匯報國際部記者、“顧問天下”UP主顧文俊,邀請了十余位現場聽友參與互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