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潮新聞、杭州市一醫院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
7月11日晚,“妻子好心按摩致丈夫小腦梗死”的新聞,沖上熱搜。
下班回家腰酸背痛,這時候如果有家人來幫忙按摩放松一下,那是無比愜意的享受。然而,這看似尋常的舉動,竟讓杭州的張先生(化名)險些喪命。
從舒坦到癱瘓僅一步之遙
47歲的公司管理者張先生長期受肩頸酸痛困擾,這天回家后,他感到肩膀和脖子酸痛難忍,就跟往常一樣,讓妻子根據之前網上新學會的按摩手法按摩肩頸。
隨著他“再重點”的要求,妻子力道越按越大……
按完后,張先生果真覺得肩頸部位松快多了。可半小時后,一陣天旋地轉的眩暈毫無征兆地襲來。他以為是太疲勞了,倒頭就睡,誰知第二天醒來,頭暈不僅沒緩解,走路時雙腳也像踩在棉花上,身體一個勁往左側歪。
妻子慌忙撥打120,將他送到杭州市第一人民醫院。
接診的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黃煥發現,張先生除了眩暈、步態不穩,還伴有眼球震顫——這是典型的小腦受損癥狀。頭顱MRI檢查結果讓人吃驚:右側小腦大面積梗死!
緊接著的頸部CTA更揪緊了眾人的心:右側椎動脈V2段出現夾層樣改變,如同即將引爆的“定時炸彈”。之后,通過腦血管造影,確診他患上右側動脈夾層。
張先生的椎動脈因外力擠壓出現內膜撕裂,血液滲入血管壁形成血腫,既造成血管狹窄,又產生血栓,脫落的栓子直接堵死了小腦供血血管。
所幸,經過緊急治療,張先生的血管逐漸修復,一周后已能獨立行走,但他仍需長期隨訪防止復發。
并非個案!
這些悲劇都與“放松”有關
這樣的驚險并非個例。
黃煥的診室近兩年已收治過多名類似患者,他們的共同點都是在發病前有過按摩經歷。
而這類事件,連公眾人物也未能幸免,臺灣演員林依晨的母親就曾因推拿導致小腦中風。
“過去總說腦梗是老年病,現在中青年患者越來越多。”黃煥說。一組數據表明:45歲以下青年卒中占比已攀升至10%-14%。而在中青年卒中的病因中,10%-25%都與頸動脈或椎動脈夾層有關,其中椎動脈夾層占比最高,達48.4%。
血管撕裂的真相:
為何脖子按摩如此危險?
黃煥介紹,人的椎動脈由內膜、平滑肌層和外膜構成。當頸部受到外力沖擊或過度扭轉時,椎動脈內膜可能被撕開一個小口,血液趁機鉆進內膜與中膜之間,一方面導致血管變窄,另一方面容易形成血栓。一旦血栓脫落,順著血流沖進顱內細小血管,就會引發腦梗死。
“最危險的是椎動脈V2段,它被骨頭緊緊包裹著。”黃煥解釋,這個部位沒有緩沖空間,按摩時用力按壓、扭轉,就像“夾在門縫里的水管”,稍不注意就會被擠傷。
美國心臟協會早已明確警告:頸部推拿會顯著增加中風風險,尤其是追求“咔噠”聲響的扳頸動作,簡直是在拿生命開玩笑。
三類人需格外警惕
按摩牢記“三不原則”?
黃煥特別提醒,以下三類人尤其要管好自己“想按摩的手”。
血管“脆皮”者:有些人天生血管壁較薄,或存在血管發育異常,即使是“正常力度”的按摩也可能引發意外,就像武先生的情況。
“三高”人群: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會催生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當按摩可能讓斑塊破裂、血栓脫落,瞬間堵塞腦血管。
追求“狠力道”者:總覺得“力度不夠等于沒按”,殊不知血管根本承受不住這種“暴力放松”。
另外,超時使用按摩椅,突然轉頭,蹦極,甚至打噴嚏時過于用力等,這些都可能成為血管撕裂的誘因。
這樣按摩最安全
黃煥表示,若實在需要放松,首先要避開危險部位,頸前兩側的頸動脈竇、后頸正中和兩側的椎動脈穿行區絕對不能碰,肩背部肌肉才是相對安全的選擇。
其次力度必須輕柔,以放松肌肉為目的,感到疼痛就是身體發出的“停止信號”。
最后一定要選正規機構,非專業技師缺乏解剖知識,極易誤傷血管神經,最好先到醫院評估是否適合按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