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公眾號名片關注伢大富談留學
朋友爸媽每年一到7、8月就會飛來新加坡“避暑”,不是來看孩子,不是度假旅游,而是——來新加坡涼快涼快。
我一開始也納悶:你們是不是地圖沒看清?新加坡可是在赤道上,全年白天最高溫度平均32℃沒跑,空氣濕得像煮開的毛巾,怎么能叫“避暑”?結果他爸媽一臉認真地說:
“重慶太熱了,實在受不了。新加坡沒法跟重慶比熱!”
一聽這話,我倒覺得挺有意思,細想還真沒毛病。我們不妨來看看,在“國內火爐”紛紛上線的這個7月,新加坡到底也能算個“避暑勝地”!
火爐們正在沸騰
現在的中國南方,基本可以用“水深火熱”來形容。
長江流域四大火爐——重慶、武漢、南昌、長沙,氣溫一個賽一個地往上竄,隨便打開天氣APP,動不動就是40℃沖線,晚上睡覺都像在蒸籠里躺著。
尤其是重慶,家里不開空調根本活不下去,24小時空調續命、冰西瓜靠意念制冷、街頭的水泥地能煎雞蛋……
江浙滬也沒好到哪兒去,南京都快被網友改名為“燜都”,杭州“熱射病”都快寫進高溫預警模板了。
南方的夏天,是你哪怕坐著不動,汗也能從背后淌到腳后跟的存在。
新加坡,明明赤道國家卻比火爐好受?
乍一聽新加坡避暑,很多人第一反應是:
“你逗我呢?新加坡不比重慶熱多了?!”
是的,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全年高溫高濕,一年兩個季節,熱和更熱,365天幾乎每天中午都超過32℃,晚上也少見低于24℃。
濕度更是夸張,年均80%,清晨有時候可以沖到90%以上,真的不是空氣濕潤,是空氣可以“擰毛巾”。出門一走路,全身立刻糊上,仿佛剛鉆進黃梅天的鍋里。
再加上新加坡人口密度大,城市建筑密集,城市熱島效應特別明顯。
研究顯示,新加坡市區夜間比郊區平均高出5℃,到了晚上還有“夜間熱島回流”現象,熱氣回籠,聽起來就像空調外機被搬進了臥室。
但是——重點來了!你住在新加坡,真的不會覺得熱!
為什么說新加坡其實“挺涼快”?
1. 空調之國,冷氣管夠!
新加坡熱是熱在戶外,但生活大部分時間都在室內啊!
家里有空調,學校有冷氣,辦公室冷得像北極,商場更是冬天模式,地鐵和公交車冷氣開的嗚嗚響——所以在新加坡生活反而經常是:
“外面出汗,里面打哆嗦。”
有些怕冷的朋友,甚至包里年中常備小外套和圍巾,一進地鐵就披上,活脫脫空調下的“候鳥”。
2. 花園城市,樹蔭多得走不完
新加坡被譽為**“花園中的城市”**,綠化率極高,不管是主干道還是社區巷道,樹蔭一層蓋一層,走在路上幾乎不用曬太陽。
城市規劃時就把“綠蔭走廊”“遮陽步道”“社區林帶”等考慮進去,連高架橋下都要種樹。
哪怕天氣熱,站在樹下都能感受到一陣涼風習習,遠比重慶、南京那種熱得無處可躲要舒服得多。
有時候還真羨慕新加坡的蚊子,畢竟它們住的環境,比我們好多了。
3. 會“降溫”的城市,水體綠地齊上陣
新加坡不光靠空調和綠化降溫,城市規劃里還有一個很高級的概念:“藍綠基礎設施”。
新加坡國家水務局(PUB)發起的ABC Waters 項目(Active, Beautiful, Clean Waters),把城市里的河道、下水道、排洪溝,全都改造成生態濕地、親水步道和雨水花園。目的不僅是美觀,而是:
? 緩解洪澇
? 凈化雨水
? 降低城市溫度
科學研究也證實了:城市水體能明顯緩解熱島效應。開放水面通過蒸發和蒸騰作用,有效降低周邊氣溫。
新加坡的很多組屋區、商業街邊,都有一條條小河溝、小濕地,既美觀又能降溫,可比大面積水泥地面好多了。
這就叫:綠地遮陰,水體降溫,熱也熱得很“克制”。
所以,新加坡到底熱不熱?
答案其實是:熱,但熱得不難受;而且你不會一直處在熱里。
對比國內那些“熱到報警”的城市,新加坡反而多了一種“被照顧好的熱”。
有空調、有樹蔭、有水、有濕地,你在這里不需要24小時開空調,也能過得比較舒服。
所以,這個夏季你要不要考慮過來避暑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