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快報訊這些動物怎么一動不動的,這么懶?其實,它們晚上精神著呢!7月10日至11日,廣州動物園攜手廣州海洋館強強聯合,聯動推出首期“海陸空一夜營”活動,帶領親子家庭探秘夜幕下的動物園,觀賞晨曦中的大自然,開啟“晨觀鳥、夜觀蟲、夢游海”的奇幻旅程。
■在廣州動物園夜觀蟲。通訊員圖
“大家發現瑤山鱷蜥了嗎?”蟬鳴蛙唱交織的夏夜,在科普導師的帶領下,成員們屏息凝神,借助手電筒的微光,在展缸的溪流巖石間仔細搜尋著“爬行界大熊貓”——瑤山鱷蜥的蹤跡。“平時白天大家可能看都很難看到它。其實等到晚上,它就會活躍起來了。”科普導師說。
■鱷蜥
附近的高冠變色龍走在小樹枝上,腳步慢慢、慢慢地挪。記者注意到它那小小的眼睛,就像剛剛插上電的家庭攝像頭,上下左右前后亂轉,整個“龍”仿佛喝了假酒一般。“它是怎么做到如此不協調的?一只眼睛向左下、另一只眼睛向右上,沒一點規律的。”有家長吐槽道。原來,高冠變色龍的眼睛是上下眼瞼連接在一起,眼睛雖然很小,但可以360度旋轉。而且兩只眼睛可以獨立聚焦,允許它們同時觀察兩個不同的物體。
走進海洋館,蔚藍色的光影照映下,鯊魚、水母等海洋生物身姿曼妙。一面玻璃前,記者注意到幾條身材細長的魚。它們左右搖擺,從兩個圓潤的直線甩成了波浪線。它們為什么會跳舞?面對記者的疑問,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錯了。這種魚稱吸盤魚,游泳能力差,主要靠頭部的吸盤吸附于其他物體身上。“兩條魚也不是在跳舞,而是在爭地盤,爭吸附的地方。”工作人員說。
到了該睡覺的時間,大家在海洋館巨大的觀景窗前搭起帳篷,仿佛置身于湛藍的海水中,與海水中的魚兒一起搖曳,同魚群、水母等海洋生物共眠。次日清晨,成員們在海底晨光中蘇醒,手持望遠鏡觀察斑頭雁、鵜鶘、紅耳鵯、烏鶇等鳥類,從振翅、游水、覓食行為中學習生態習性、辨識特征等知識,并制作小鳥手工畫,留存下美好記憶。
據介紹,活動嚴格遵守最小影響動物的原則,引導大家觀察動物們的自然行為,領略多樣的生存智慧。廣州動物園在整個暑假持續推出豐富的科普活動,具體的活動信息和報名流程可通過廣州動物園官方微信公眾號了解。
廣州海洋館實行“早開園、晚閉園”,暑假期間每天營業至晚上9時,8月25日前逢周六日早上提前到9∶15開園。
采寫: 新快報記者 王彤 通訊員 王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