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初中畢業的那個暑假,媽媽突然塞給我一張彩色宣傳單:“青少年獨立營·敦煌文化探索之旅”。那時的我正沉迷手機游戲,對“集體活動”四個字本能抗拒,卻沒想到這段旅程會成為我青春里最閃光的記憶碎片。
出發前一周,我開始偷偷往行李箱塞滿零食和漫畫書。爸爸笑著抽走三包薯片:“沙漠里會有更好吃的東西”,而媽媽悄悄在夾層塞了手電筒和暈車藥。直到機場見到舉著小黃旗的領隊老師,我才意識到——這是我第一次離開父母羽翼的飛行。
? 在鳴沙山月牙泉畔,我們十幾個來自天南地北的少年,用礦泉水瓶裝沙比賽誰滑得更遠。上海來的小雨因為防曬霜涂太厚差點變成面塑娃娃,東北男孩大鵬用保溫杯裝冰激凌結果釀成“奶昔災難”...這些笨拙又真實的瞬間,比任何精修旅行照都珍貴。
莫高窟的壁畫修復體驗課上,保護員老師讓我們用棉簽輕輕擦拭模擬壁畫。當我屏住呼吸清理“飛天”衣袂時,突然理解了課本里說的“千年文明的重量”。旁邊廣州女孩阿寧紅著眼眶小聲說:“原來我們摸到的是時間啊”。
最難忘的是沙漠露營那晚。起初大家還矜持地保持社交距離,直到領隊拿出天文望遠鏡。當我們擠作一團找北斗七星時,不知誰先哼起了《夜空中最亮的星》,最后竟變成十幾個人跑調的星空合唱。躺在沙丘上看銀河旋轉時,我突然發現:陌生的集體原來能給人這樣的安全感。
行程最后天的“寫給十年后的自己”環節,我在明信片上畫了個月牙泉的小水洼。現在那張卡片還釘在我書桌前,每次看到都會想起同組男生小樹說的:“原來不是所有水都要流向大海,有些風景就適合留在沙漠里”。
這段旅程帶給我的遠不止朋友圈的九宮格。它讓我知道:- 火車上可以靠陌生人分享的泡面建立友誼- 集體迷路時總有人會突然變身“人形導航”- 共同看過日出的人會莫名產生某種連結
現在回想,青少年旅行團最神奇之處在于:它既給了我們安全的保護網,又悄悄松開了成人的手。就像領隊老師常說的那句:“我的工作不是帶你們看世界,而是幫你們發現自己看世界的方式”。
最近整理相冊時翻到當時全員狼狽的駱駝合影,突然很想念那些散落各地的旅伴。不知道寧夏的小滿還堅持寫旅行手賬嗎?成都的跳跳有沒有成為地質學家?而那個在蘭州火車站哭著說“再也不參加集體活動”的我,現在居然成了大學登山社社長。
青春期的我們就像沙漠里的芨芨草,看似孤獨生長卻在地下緊密相連。如果有平行時空,真想對那個窩在沙發打游戲的自己說:快去吧,那些你害怕的“陌生人”,后來都成了生命里特別的坐標。
正在看這篇筆記的你,或許也站在某個選擇的岔路口。不敢保證每次集體旅行都完美,但可以肯定的是——十五六歲共同看過的日落,會比你以為的留存更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