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一份來自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IPRI)的最新報告顯示,南亞地區軍備競賽正處于近十年來的高點。印巴兩國,尤其是空中力量的角逐,已成為全球安全領域的焦點。就在全球目光投向巴黎航展、聚焦五代機最新動態時,巴基斯坦空軍內部傳來重磅信號:倘若印度獲得俄羅斯蘇-57,巴方將放棄殲-35,轉而要求中國出口殲-20。短短一句話,攪動了整個亞洲的空天格局。
蘇-57提前落地?印度空軍的“野心”正在兌現
印度國防部剛剛與俄羅斯國防出口公司簽訂了新一輪采購意向備忘錄。據《印度斯坦時報》6月最新披露,印度空軍已正式啟動“極速引進”蘇-57E隱身戰斗機的計劃。俄方承諾,首批12架將在2028年前交付,并允許印度本土生產線占比提升至45%。而俄方還主動提出開放部分源代碼,助力印度自主整合本土武器系統。
印度空軍試圖通過引進蘇-57,彌補在2025年春季印巴空戰中暴露的技術短板。那場6:0的“天上比分”,不僅讓印度輿論嘩然,也讓新德里高層切實體會到五代機差距的冷酷。印度空軍多次內部評估報告顯示,單靠國產AMCA難以短期內形成戰力,外購成為必然。
蘇-57E雖在國際市場飽受爭議,俄烏沖突導致產能波動,但俄國防工業已在2025年上半年完成了對阿爾及利亞的兩批交付。印度軍方代表團今年5月現場考察俄方試飛基地后,表達了“高度滿意”。值得注意的是,印度防務采購委員會還明確要求,所購蘇-57需具備與國產“阿斯特拉”空空導彈的兼容性,顯示出其對自主可控的極度重視。
巴基斯坦多線博弈:殲-35“懸而未決”,殲-20成為底牌
巴基斯坦空軍近年來對中國殲-35寄予厚望。從2024年底起,殲-35已進入批量生產,央視報道曝光其生產線,占地28萬平方米,年產能力遠超蘇-57。據《簡氏防務周刊》6月社交數據監測,巴基斯坦空軍已完成對殲-35A首批飛行員的轉訓。
但就在印度與俄羅斯加速推進蘇-57合作的同時,巴方突然釋放出新的信號。巴基斯坦退役空軍準將哈立德·奇什蒂公開表示,若印方先引進蘇-57,而中國無法及時交付殲-35A,巴基斯坦將要求獲得殲-20。巴基斯坦國防部長阿西夫6月11日在伊斯蘭堡安全論壇上再度否認即將獲得殲-35A的消息,讓外界對巴空軍五代機進度產生疑問。
巴方的訴求并非空穴來風。2025年6月初,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新一輪救助談判中,巴基斯坦被要求進一步壓縮軍費支出。原本計劃采購40架殲-35,現實中極有可能被縮減到10架以內。美國也趁機對巴方施壓,提出以F-16V升級包和“海馬斯”火箭炮為籌碼,換取巴方放棄中國戰機采購。
五代機“紙面對比”與實戰體系:殲-35、蘇-57、殲-20的真實差距
全球主流五代機的對比,已不再是單純的技術參數較量。以雷達反射截面為例,公開數據顯示,殲-35僅有0.01平方米,蘇-57則高達0.5平方米。這意味著,在雷達戰場上,蘇-57的“可見性”比殲-35大幅提升。在2025年春季的一次巴中聯合演習中,殲-35通過“獵殺鏈”體系(空警-500預警機遠程引導,殲-35靜默突入)成功模擬擊沉印度航母模型。戰術體系的優勢,遠超單一平臺。
但蘇-57也在不斷進步。6月初,俄羅斯國防部宣布完成對蘇-57雷達吸波涂層的全新升級,力求縮小與殲-35、F-35的差距。印度國防科技研究院(DRDO)最新評估報告指出,蘇-57若能完全整合印度本土電子對抗系統,理論上可實現對殲-35的“早期預警反制”。
殲-20作為中國空軍“頂配”重型隱身戰斗機,其航程、載彈量、超音速巡航能力均領先一眾五代機。中國空軍現役殲-20數量已突破320架,按照《2025年中國國防與安全白皮書》數據,未來三年還將持續擴編。殲-20至今未列入對外軍售清單,外界普遍認為與美國F-22一樣屬于“非賣品”。
南亞空天格局
印度推進蘇-57采購計劃的背后,是對南亞戰略平衡的重新認知。印軍高層近期在新德里安全峰會上直言,印度必須在2028年前形成至少一個完整的五代機作戰旅,以應對巴基斯坦乃至中國的空中威懾。印度國會預算辦公室6月公開預算草案,2025-2027年用于空軍現代化的專項撥款同比增長26%。
巴基斯坦則在夾縫中“多線操作”。一方面用中國殲-35的優先采購權向美國討價還價,借機推動F-16V和“海馬斯”等美制裝備降價;另一方面,又以采購中國殲-20的可能性為籌碼,試圖迫使中方加快殲-35的交付速度,并爭取更優技術支持。巴軍方智庫近期發布報告,明確提出“體系對抗優先于平臺對抗”的戰略思路,強調戰機與預警機、電子戰系統、地面指揮網絡協同的重要性。
美國也在背后加碼。2025年5月,五角大樓高級代表團秘密訪問伊斯蘭堡,提出為巴基斯坦空軍提供新一輪F-16升級包。美國國務院6月公開資料顯示,針對巴方采購中國裝備可能,美國已擬定多項關稅減免和軍援方案,但都附加政治條件。
技術對決,現實約束
技術參數再漂亮,沒有體系作戰和后勤支撐,只能淪為空中樓閣。印度雖然在蘇-57采購上投入巨大,但其軍購體系一貫拖沓。過去12年,印度“陣風”戰機項目從談判到交付,耗時整整一個大周期。而俄方實際產能有限,截至2025年6月,蘇-57全球總產量僅為36架。多國專家質疑,印度能否按時獲得足量現役蘇-57,還需畫上問號。
反觀巴基斯坦,雖然“殲-20夢”在網絡上熱度極高,但現實中中國并無出口計劃。中國軍方優先保障本國需求,并未對外承諾殲-20供應。巴基斯坦空軍基礎設施和維護體系,短期內難以承載殲-20的高強度運維需求。前印度空軍飛行員阿賈伊·阿赫拉瓦特在2025年5月接受《經濟時報》采訪時直言:“引進一款全新重型隱身機,不只是買飛機,還要買整套生態系統。”
巴基斯坦空軍高層深知其中利害。雖然對殲-20充滿渴望,但實際上更看重殲-35與中國體系的深度融合。殲-35在2024年底實現量產,配合空警-500、國產電子戰系統,已能在絕大多數實戰場景下壓制印度現有與未來五代機。巴基斯坦空軍多次在聯合演習中測試“靜默突防+遠程打擊”模式,取得較理想戰績。
五代機軍備競賽,誰能笑到最后?
南亞空軍格局的未來,絕不會由一紙軍購協議決定。印巴兩國都在試圖通過外部采購,打破對方的“代差”優勢。印度希望借蘇-57加速五代機換裝,但面臨產能、資金和體系集成三重考驗。巴基斯坦雖有中國加持,卻也受制于財政、后勤和國際環境的多重壓力。
2025年6月,國際防務分析機構GIC發布的最新風險報告指出,印巴空軍的“新一輪軍備競賽”極有可能在2026年前形成階段性“技術平衡”,雙方都難以在短期內建立絕對優勢。中國殲-20的出口政策、美俄兩國的軍售策略、美國對巴基斯坦的拉攏,都讓這一局勢更加撲朔迷離。
印度在蘇-57項目上的每一步,既是對俄羅斯技術的“壓力測試”,也是對本國軍工能力的檢驗。巴基斯坦的每一次采購談判,則像走鋼絲一樣,在中美俄之間尋求最大利益。南亞天空之下,真正的勝負手,或許根本不在于哪一款戰機,而是誰能率先形成體系化、智能化、全域作戰的能力閉環。
參考資料:巴空軍將領:若印度獲得蘇57,將放棄中國殲35,要求提供殲20
2025-07-11 11:14·第一軍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