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那邊的國務卿魯比奧,最近干了一件事兒,讓人看不懂又好像有點門道。他本來計劃好的亞洲行程,先去日本和韓國,這是美國的鐵桿盟友。可就在出發前,他突然變卦了!直接把日韓的訪問給取消了。你說奇怪不奇怪?更奇怪的是,他轉頭就去了馬來西亞,參加東盟的外長會議。而且,重點來了,他到了那兒,就專門抽出時間,跟咱們中國的外長見面會談了。
要知道,這個時間點非常敏感。離8月12號這個中美加征關稅的最后期限,也就剩下一個月左右了。兩邊壓力都大。而且,魯比奧這次亞洲行,是他上任以來的頭一遭。第一次面對面和中國外長談,就選在這么個節骨眼上。
為啥臨時放日韓鴿子?表面看,原因似乎挺簡單。美國和日本、韓國的貿易談判,現在僵在那兒,卡住了。更火上澆油的是,就在東盟外長會快開始那會兒,7月7號,特朗普干脆宣布對日韓加征25%的關稅!刀都架脖子上了,魯比奧再去談,確實也難談出什么花來。取消訪問,好像也說得過去。
可問題來了!既然日韓去了沒用,他去東盟開會就有用嗎?答案恐怕更讓人搖頭。馬來西亞、印尼、泰國、柬埔寨、老撾、緬甸……這些東盟國家,通通都沒躲過特朗普的關稅大棒!魯比奧跑去參加他們的外長會,想從這些剛被美國“收拾”過的國家那里得到啥積極成果?難度可想而知,比登天容易不了多少!
那他為啥還非得去?為啥把日韓晾一邊,非要往馬來西亞跑?排除所有不可能,剩下的那個,再不可思議那也是真相——他就是沖著咱們中國去的!目標非常明確,就是想方設法要和中國外長見上一面。這個信號,簡直不能更清晰了。
其實,魯比奧這么做,不是孤立事件。美國人最近的動作,透著一股急切想跟中國緩和關系的味道。早幾天,6月底,就有美國官員放風出來,說特朗普打算晚些時候親自帶個企業大佬團來中國訪問!特朗普自己也說了,中美關系最近“有一定改善”。這些話,都湊一塊兒了。
所以,魯比奧放下日韓,直奔東盟見中國外長,意圖就很清楚了。很大程度上,他是想先來摸摸底,探探咱們這邊的口風和態度。為誰探路?為后面特朗普可能的大動作做鋪墊!相當于先派個先鋒官來打個前站。重要性不言而喻。
當然,咱們也得清醒。這可是特朗普上臺以來,中美兩國外長的頭一回正式會晤。指望一次談話就能解決所有問題,把幾年積累的矛盾都化解掉?那太不現實了。實質性的大突破,這次估計夠嗆。但關鍵點不在這兒!關鍵是這次見面,它本身就是一個積極信號。只要談得下去,沒談崩,這就是好的開始!它為下一步更高層級、更有實質性的互動打下了基礎,鋪了個臺階。這就值了!
那么,特朗普想來中國這事,到底靠譜不?現在誰也不敢打包票。畢竟現在是啥時候?是中美貿易談判最緊張、最敏感的關頭!8月12號那個大限,像把刀懸在頭上。就在魯比奧動身去馬來西亞的同一天,美國的商務部長又出來說話了。他說啊,美國代表團計劃在8月初和中國再碰頭,就貿易問題繼續談。你看,時間點掐得多緊!
現在好了,中美外長已經順利會晤了。這絕對是個風向標!某種意義上,美國商務部長預告的那場8月初的談判,它的走向和結果,很可能就是決定特朗普能不能、或者說敢不敢踏上中國土地的關鍵指標!那場談判談得好,領導人見面水到渠成;談不好,一切可能又回到原點。壓力又給到了下一輪談判團隊身上。
魯比奧這次的操作,繞開盟友直奔主題,把姿態放得夠低。美國人急切的信號,隔著太平洋都能感受到。為啥急?因為時間不等人!關稅大棒打別人疼,反彈回來自己也難受。全球產業鏈攪得一團糟,美國企業和消費者同樣在買單。他們需要一個臺階,更希望中國能給個臺階下。中國外長在會晤中強調了“希望美方理性客觀看待中國發展”,這話分量很重!意思是,要談可以,但請帶著誠意和尊重來,別玩虛的、別搞雙標。
大國博弈,每一步都牽扯巨大。一次外長會晤或許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但見面總比不見好,對話總比對抗強!尤其是在懸崖邊上,每一次克制的握手,都是在給和平解決爭端加籌碼。接下來的每一步,都關乎全球經濟的神經。咱們靜觀其變,但必須守住底線。大國關系的方向盤,終究要握在理性人的手里,世界才少一點顛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