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海外留學論壇上一則關于小組合作困境的討論引發廣泛關注。
有學生發帖稱,在某次課程項目中,部分中國同組成員全程保持沉默,既未參與討論分工,也未完成分配任務,甚至在最終展示時出現機械念稿、邏輯混亂的情況,更有傳聞稱他們的作業存在代筆現象。
這條帖子瞬間點燃了引信,引發了巨大關注與討論,評論區儼然成了“吐槽大會”現場,不少其他國家的學生紛紛加入,分享著他們課堂上的相似經歷,一種有關“中國留學生消極學習”的現象被推上了風口浪尖。
墨爾本大學此前也發生過一樁耐人尋味的新聞事件。一位名叫哈里的澳大利亞本地學生,在其就讀的經濟學入門輔導課上經歷了令人沮喪的情況。他發現,自己所在的小組里,從大部分同學到導師幾乎都是華人,課堂交流竟然大量使用普通話進行。
作為組內唯一的非華裔背景學生,哈里感覺被徹底排除在外。他坦言,每節課都像在聽“天書”,那種持續的孤立感和學業上的無助感最終讓他難以承受,選擇了退課以表抗議。
校方對此回應迅速,啟動調查并重申了英語作為唯一官方教學語言的嚴格規定,涵蓋講座、輔導、考試及小組討論等所有環節。
在帖子下面,許多網友評論分享了自己的類似經歷:
“他們連一句‘I think we should start with this part’都說不出來,只會盯著你笑。”
“我親眼看見他們打開ChatGPT,然后原封不動地把回答搬進PPT里,錯別字都沒改。”
“他們根本不知道該問什么,就連閱讀任務文件都看不懂,最后直接把ChatGPT的提示語也抄了進去。”
“很多中國學生直接和教授說中文!”
一石激起千層浪,關于“留學生集體擺爛”的標簽,再次掛在“中國人”這三個字上。而這一次,最心痛的,恰恰是我們這些真正努力生活和求學的中國留學生。
一場“組會地獄”,把偏見推上臺前
在澳洲,在英國,在美國,越來越多的課堂小組作業成為了留學生們的“修羅場”。
如果你夠幸運,遇到的是配合度高、表達清晰、認真完成任務的同伴,一切都水到渠成。
但如果你的組里出現了“沉默型隊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他們在開會時沉默不語,到了演講時照本宣科;他們不提問題,不主動配合,最后卻也和你一起平分成績。
更令人抓狂的是,他們中不少人雅思成績是7.0、甚至7.5,按理說應是“英語高手”。可實際上,一到開口,連“I agree”都說得磕巴,寫作也漏洞百出。于是,有人質疑:這些分數,真的是自己考出來的嗎?
代考、代寫、掛羊頭賣狗肉的“假留學”
如果說“擺爛”還只是態度問題,那真正讓整個留學生群體形象坍塌的,是“代考”“代寫”“假分數”。
在美國,曾有中國女留學生因托福考試三次失敗后,花錢請人替考,最終遭移民局逮捕、驅逐出境。
面對這些層出不窮的負面聲音和曝光的問題,一種刻板印象仿佛正在形成。但我們深知,這絕非中國留學生群體的全貌。
事實上,更多的身影是:在圖書館挑燈夜戰,在異國公司努力實習打工,孜孜不倦地學習文化、練習語言,真正努力融入當地社會的人。他們代表了這個群體積極向上的一面。
然而,無可否認,“課堂中文角”、語言能力嚴重脫節、代考代寫、消極應付學業等行為,是真實存在且亟需正視的問題。它們不僅損害個體學子的長遠發展,也蠶食著整個群體的形象與信譽。
對渴望學有所成的同學而言,一個樸素的建議是:勇敢開口。無論課堂發言還是小組討論,每一次開口都是打破語言壁壘的嘗試。利用好海外獨有的語言環境和學校資源進行練習提升,這將是你受益終生的能力。更要遠離任何形式的學術不端捷徑,那份代價遠超你的想象。
留學之路的價值,恰恰在于它帶來的挑戰與成長。讓喧囂的爭議成為我們集體反思的契機。與其回避問題,不如以行動去正視和改變。
當更多的個體主動打破沉默、努力提升、恪守誠信,整個留學生群體的形象才能真正打破單一刻板的標簽,回歸到多元、真實、充滿努力的方向上來,贏得應得的尊重與理解。
留學之名,當以“學”為錨,惟此方不負遠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