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各大城市瘋漲的房價終于也有了停歇的意思,甚至出現了大跌的情況。
這一狀況的改變讓不少老百姓提心吊膽,唯恐當年日本那場震驚世界的房地產危機重演。
1991年,日本人還做著取代美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的美夢,可突如其來的一場變故讓這一切都成為了泡影。
一夕之間,日本房價暴跌,經濟土崩瓦解,大批貸款買房只為盈利的民眾大受打擊,賠了個傾家蕩產。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過慣了好日子哪里還吃得下去苦頭?
一時間,上萬人跳樓自殺。
好在,日本從災難中悟出了一套“生存法則”那是什么呢?
一、失去的三十年,從“亞洲奇跡”到經濟衰敗
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迎來了飛速大提升,創(chuàng)下了歷史性的奇跡時刻。
昔日被原子彈炸毀的戰(zhàn)敗國搖身一變成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發(fā)展速度堪比“飛升”。
然而,能取得這樣的成績,并非日本一人之功,少不了美國從中助力。
彼時,美國貨幣匯率太高,導致進出口商品產生了嚴重的不匹配,經濟發(fā)展堪憂。
最好的解決方案就是尋求其他國家?guī)椭?/strong>,給匯率市場來個大換血。美國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自家“小弟”日本。
這對于處在戰(zhàn)后重建的日本來說,可是千載難逢的賺錢機遇。
于是,日本當即與美國簽訂了廣場協(xié)議。
與此同時,日元大幅度增值,投資房地產和股票的熱潮席卷東京,盤活了整個市場經濟。
很快,大額投資在短時間內就有了回報,日本的房地產價格爆炸式上漲,東京皇宮附近1平方米地皮就能賣到1億日元,購房成了當下每個日本人的追求。
最夸張的是,日本的國有資產竟一度反超美國數倍。
1989年,日本三菱地產辦了個驚天動地的大事——豪擲2000億日元買下了美國紐約洛克菲勒中心大廈。
而日本主持人的態(tài)度更是讓人匪夷所思“把東京賣了,就能超過整個美國。”
可美國明明是拉著日本當“墊背”的,哪里會容忍它爬到自己頭上?
于是,美國火速對日本的傳統(tǒng)制造業(yè)下手,限制對日本的進出口貿易。
曾經讓日本輝煌的廣場協(xié)議也將它拉入深淵。
在美國的強硬手段下,日本虛偽的市場繁榮顯出原形,暴露了潛在的危機。
本就不牢靠的房地產和股票經濟悄然走向崩潰。
首當其沖的是日本的股市。
日經指數從最高點一路下滑,甚至比1992年還要低。
日本政府當即反應過來,想要通過緊縮政策來給市場經濟降溫,卻不想弄巧成拙,直接引發(fā)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
原先只增不降的房價掉頭直下,宛如坐了火箭一般斷崖式跌落,日本房地產泡沫爆裂。
到頭來,無數投資的民眾淪為這場游戲的棋子,把身家性命都賠了個精光。
一夕之間,繁華熱鬧的街道變得無比冷清,企業(yè)破產、銀行倒閉,各種各樣的變故接踵而至。
心理能力承受差的索性來了個一了百了,從高樓一躍而下,終結了生命。
上萬人的自盡,赤紅的鮮血為低迷的社會更添幾分絕望。
這場經濟危機摧毀了無數家庭,更動搖了日本的根基,讓日本陷入了30年的低迷期,元氣大傷。
時至今日,人口負增長和社會欲望低依舊困擾著它。
二、挫折后的復蘇,中國該如何規(guī)避類似問題?
在局勢的壓迫下,日本政府不得不開始反思之前的種種經濟政策,總結出了經驗教訓——不能過度依賴房地產一類的虛擬經濟,唯有實體經濟才能在真正意義上促進經濟發(fā)展。
于是,日本政府進行了大刀闊斧地整改,通過一系列的政策調整和行業(yè)轉型,好不容易走出了困境,實現了經濟復蘇。
日本率先將眼光放在了服務業(yè)上。
不可否認的是,隨著經濟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服務業(yè)的地位水漲船高。
于是,日本下了狠功夫,加大了服務業(yè)投資力度,針對老齡化社會興起了一種全新的消費模式,也為年輕群體打造了低消費體系。
在促進的消費的同時,解決了當地低廉企業(yè)的產品。當然,經濟有所好轉也少不了高科技產業(yè)和旅游業(yè)從旁輔助。
近年來,我國的房地產行業(yè)表現也不景氣,甚至還有類似于日本泡沫時期的特征出現。
像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線大城市的房價已經上漲到了“恐怖”的承受,別說購房了,普通人連想都不敢想。
況且,受到大環(huán)境的影響,已經有不少公司開始降薪,甚至是裁員。
先是產業(yè),后是民眾,這一步步的發(fā)展軌跡逐漸與日本當年的歷史呈現出相似性,走向重合化。
好在,我國政府及時出手,控制住了局面。
隨著一系列限購、限貸政策的出臺,房地產的“妖風”好歹是止住了,但中國的房地產市場已經來到了不可控的邊緣化地帶。
要想避免重蹈日本的覆轍,只靠政府靈活調整政策是遠遠不夠的。
首先要從群眾入手,只有大家伙不再輕信“炒房暴富”的言論,堅守只住房,不炒房的選擇,那就能夠從根源上杜絕房地產行業(yè)的歪風邪氣。
要想掙錢,并不是只有房地產這顆“搖錢樹”,也不能在這一顆樹上吊死。
要高科技制造業(yè)和現代化服務業(yè)結合起來,方能相得益彰,取得顯著成效。
同時,房地產市場調控機制也應該建立起來。
這無疑是安裝上了一個防控裝置,在政策的約束下,房價不會再像以前一樣,猶如脫韁的野馬,在瘋漲的道路上一去不復返。
必要時,金融監(jiān)管也少不了,要增強對各大銀行的管控。
現在的這些銀行都是“下雨收傘,晴天借傘”,眼里只有那點蠅頭小利,別讓錢都一股腦兒地扎進那高樓大廈里。
總結:
美國的陷阱和過度的自信讓日本一頭扎進了“暴富”的經濟漩渦中,錯誤地預判了經濟發(fā)展趨勢,最終自食惡果。
日本的經濟危機無疑是一場最為生動的現實案例,讓我們看到了過度依賴虛擬泡沫的弊端,也讓我們見識到了實體在經濟發(fā)展之中的重要性。
好在,在意識到錯誤之后,日本汲取了經驗教訓,及時加以改正,重新整改了國內經濟結構,以更穩(wěn)健的貨幣政策重新喚活了腐朽的經濟。
同樣,身為旁觀者的我們也應該警惕泡沫危害,向投機取巧的“快餐”說不。
19世紀末期,古人便提出了“實業(yè)興國”一說,短短的四個字蘊含著大智慧。
我們確實應當注重實體經濟的發(fā)展,扎扎實實走好每一步。
參考資料:
1.光明日報:日本應對《廣場協(xié)議》的教訓和經驗 2018年08月18日 08版
2.鄭秀君,陳建安.日本泡沫經濟研究文獻綜述:1993-2010[J].日本研究,2011,(01):33-3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