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積極響應國家鄉村振興戰略,厚植龍職旅游學子愛農情懷,黑龍江職業學院旅游人文學院“智慧文旅 助力鄉村振興”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團于7月2日-7月7日赴大興安嶺地區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黨建引領聚合力,校地攜手促新篇
旅游人文學院與塔河縣十八站鄂倫春民族鄉鄂族村舉行戰略合作簽約儀式暨大學生社會實踐基地授牌儀式。通過創新校地合作模式,為廣大青年學子提供更豐富的實踐機會和平臺,打造校地合作共建共贏的新格局。
紅色血脈永傳承,奮進力量共凝聚
從古驛道驛站博物館到烈士陵園,從老炭窯舊址到鄂倫春民俗館,“智慧文旅 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團懷揣著對紅色歷史的崇敬與對新時代發展的使命擔當,上了一堂生動的“行走的思政課”,以知促行,以行求知,在實踐中重溫黨史知識,感悟先輩不易,激發奮進力量,續寫時代華章。
青春之聲接地氣,理論宣講潤民心
從古驛社區的理論講堂到塔河縣第五小學的黨史課堂,從非遺傳承人郭寶林的家風講堂到溫室大棚的實踐課堂,“智慧文旅 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團將思政課堂搬進田間地頭,將黨的創新理論送至千家萬戶,使村民聽“鄉音”、懂“鄉理”、共“鄉情”,讓宣講“接地氣”、“冒熱氣”、“有人氣”,打通理論宣講的“最后一公里”。
鄂族非遺融農旅,青春賦農繪鄉圖
一艘艘迷你樺皮船、一件件狍皮大衣……走進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郭寶林家中,濃郁的民族風情撲面而來。“出生在呼瑪爾河一帶,從12歲開始,我始終在做兩件事——傳承樺樹皮船制作技藝,深挖鄂族文化。”郭大師一邊向實踐團講述著他與樺皮船的不解之緣,一邊演示樺皮船制作的核心流程。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十八站鄉的農旅項目和非遺文化,實踐團采用“線下體驗+線上裂變”的立體傳播策略,手繪鄂族村文旅路線圖,設置非遺手工藝品制作打卡點,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直播講解非遺技藝,拍攝制作非遺文化宣傳短片,同步發起相關話題,鼓勵游客分享自己的體驗感受。實踐團以非遺傳承與農旅融合為核心,為鄉村振興注入青春動能,探索青年學子服務鄉村發展的新路徑。
青春聚力獻鄉村,志愿服務顯擔當
“智慧文旅 助力鄉村振興”社會實踐團深入鄂族村開展系列實踐活動。隊員們化身“環保倡議員”,向村民發放環保倡議書,帶領村民一起動手改善村容村貌。面對當地學子及家長提出的升學問題,隊員們爭當“專業介紹員”,一邊分發學校招生簡章,一邊介紹專業特色及優勢,幫助考生及家長解答疑惑。在村干部的帶領下,隊員們勇擔“愛心關懷員”,為留守老人送去生活用品,幫助老年人做家務,讓老人們感受到溫暖與關懷。此外,隊員們還結合學院旅游管理專業優勢,搶做“非遺講解員”,講述鄂族故事、分享非遺知識,讓游客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
當紅色血脈遇見青春力量,當非遺文化遇見民族風情,當田園風光遇見鄉村振興,一幅“以農為根、以旅為體、農旅融合”的交響曲正在十八站鄉奏響最強音。旅游人文學院的青年學子們以實際行動展現著新時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為鄉村振興的樂章添一抹靈動音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