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 249 年正月初六,七十歲的司馬懿率領三千死士,于曹魏京都洛陽發動 “高平陵事變”。短短一日之內,司馬家族便徹底架空曹魏政權,成為六十年來三國紛爭的最大贏家。這場政變前后究竟發生了什么?司馬家又憑借什么完成了這驚天逆轉?
三國之變
西晉王朝五十一年間歷經四位皇帝,其中三位皆死于非命。開國皇帝司馬炎之外,二代皇帝司馬衷因智力缺陷,在八王之亂中被親族毒殺;三代皇帝司馬熾淪為俘虜,于永嘉之亂中遭劉聰毒殺;末代皇帝司馬鄴投降漢趙后,同樣被劉聰毒殺。東晉王朝的皇帝命運更為多舛,或被權臣所殺,或遭宦官謀害,或自服毒藥,或氣絕身亡。尤為荒誕的是晉孝武帝司馬曜,因酒后戲言要廢黜張貴人,竟被張貴人指使宮女在龍床上用被子悶死。帝王的頻繁夭折,意味著國家機器的崩潰;司馬家族的內亂,則標志著皇權統治的瓦解。最終北方大地淪陷,整個中原陷入南北割據的 “至暗時刻”,而這一切的開端,正是司馬懿發動的高平陵之變。
司馬懿的崛起與權力積累
司馬懿能發動政變,源于他歷經四朝的深厚根基 —— 輔佐曹操、曹丕、曹叡乃至曹叡的養子曹芳。曹操統治時期,司馬懿僅任丞相主簿、太子中庶子等職;公元 220 年曹丕篡漢后,作為謀臣的他才真正崛起,接連升任丞相長史、尚書右仆射、錄尚書事,成為曹魏政權的核心決策人物之一(此前擔任這一職位的霍光,權力足以左右皇位繼承)。
曹丕為鞏固皇權,改進兩漢體制,將掌管軍權的大將軍一職交由曹仁、曹休、夏侯淳、夏侯淵等遠支宗室,使朝堂內掌管行政的陳群、司馬懿等權臣,與外掌軍權的曹真、曹休等宗室相互制衡。然而,這套體制在曹丕與曹叡交接時期出現致命漏洞:諸葛亮五次北伐與曹魏將領的頻繁離世,讓司馬懿成為曹魏境內唯一能抵擋蜀漢攻勢的將領。憑借高超軍事能力,他躋身軍界頭號人物,集軍政大權于一身,為培養黨羽、積蓄勢力創造了條件,成為皇權統治的潛在威脅。
諸葛亮去世后,曹叡立即將司馬懿調回朝堂,升其為太尉以剝奪軍權。曹叡病重托孤時,本欲排除司馬懿,選定燕王曹宇、領軍將軍夏侯獻等五位皇族輔政。但因曹叡近臣孫資、劉放與輔政集團素有嫌隙,二人強行更改詔書,最終確定曹爽與司馬懿為托孤大臣。曹爽在能力與經驗上遠遜于四朝元老司馬懿,這為司馬家族的篡權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會。
事變前夕的權力博弈
曹爽身為曹魏遠支宗室、魏明帝曹叡近臣,曾任武衛將軍(負責保衛天子安全,曹操時期此職由許褚擔任)。上位后,他為改變曹魏豪門做大的局面,先將司馬懿升為太傅,以明升暗降之法使其淪為朝堂 “吉祥物”。隨后通過人事調動,讓弟弟曹訓任武衛將軍、曹羲任中領軍(禁軍最高統帥),幾乎掌控洛陽全部武裝力量;同時為安撫司馬懿勢力,讓其長子司馬師擔任中護軍(都城禁軍二號人物,僅次于曹羲的中領軍)。此外,曹爽軟禁世家出身的郭太后,大規模排除異己,推行 “正始改制”:限制中正官權力以打破豪門對官位的壟斷,裁撤冗官以整治貪腐,更改服制以簡化官僚車馬服飾標準。這些舉措不僅沖擊了豪門利益,更動搖了其秉持的儒家禮教觀念。
皇權的根基在于天下人認同,但這種認同實則由各地掌權豪門主導。曹爽的改革侵犯權貴利益,使得司馬師能在洛陽暗中豢養三千死士而無人告發。大司農桓范曾勸誡曹爽,警示其兄弟同出城外可能遭人閉門奪權,但曹爽不以為意。其親信李勝赴外地任職前拜訪司馬府,見司馬懿 “令兩婢侍,持衣,衣落;指口言渴,粥皆流出沾胸”,斷定其命不久矣。曹爽坐等司馬懿離世,卻不知所見僅是對方精心設計的假象。司馬懿也在等待,等待曹爽露出致命破綻。
高平陵之變
公元 249 年正月初六,曹爽兄弟與皇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御駕出城后,七十一歲的司馬懿一改病態,迅速在司馬門集結三千死士,直奔太后所在的永寧宮。他需在曹爽勢力察覺前,獲取行動合理性的證明 —— 以 “清君側” 為名,借郭太后之手下詔,將曹爽一派定為叛逆(司馬家族早已與郭太后家族達成利益綁定)。隨后,司馬懿向城外的曹芳上奏,在洛陽城內坐實曹爽叛逆罪名。
緊接著,司馬懿下令關閉城門、奪取武器庫,不到一個時辰便控制洛陽,并在洛水浮橋部署兵力阻擋曹爽回軍。此時,曹爽派系的桓范意識到危機,建議其攜皇帝前往許昌,調兵備糧與司馬家開戰,但曹爽猶豫不決。司馬懿趁機召集許允、陳泰、尹大目、蔣濟等重臣勸降,眾人擔保司馬懿僅要兵權、不害其性命,司馬懿甚至對洛水起誓。曹爽最終選擇投降,卻未料司馬家背棄誓言,四天后便屠滅曹爽兄弟及其親信黨羽三族。
這場政變的核心,在于司馬懿獲得郭太后支持,而這源于他與郭太后家族及甄氏家族的利益綁定。事后,司馬家族清洗朝堂、架空曹魏政權,通過大規模誅殺異己逼出曹魏殘余勢力,保留傀儡皇帝以加速清洗進程。
淮南三叛與司馬家的篡權之路
高平陵之變后,太尉王淩欲廢曹芳、立楚王曹彪對抗司馬家,因部將楊弘、兗州刺史黃華告密而失敗,司馬懿討伐時先許降者不殺,待王凌投降后又滅其三族,還賜死曹彪。同年八月司馬懿病重,將權力交予長子司馬師。
司馬師執政期間,中書令李豐與張皇后之父張緝等欲廢黜司馬師、改立夏侯玄為大將軍,事泄后參與者全族被滅;因皇帝曹芳參與計劃,司馬師廢曹芳,改立高貴鄉公曹髦為帝。數月后,鎮東將軍毋丘儉與揚州刺史文欽起兵討伐司馬師,最終被鎮壓,司馬師亦油盡燈枯,臨終將權力交予弟弟司馬昭。
司馬昭執政后,大規模屠殺反叛者及曹魏舊臣家屬,逼反征東大將軍諸葛誕。諸葛誕投降東吳并與之聯合討伐司馬昭,最終兵敗被鎮壓。壽春之戰后,朝堂幾乎盡為司馬家擁護者,司馬昭距皇位僅一步之遙。此時,曹髦召見王沈、王經、王業等人,計劃誅殺司馬昭,卻因三人告密而敗露。中護軍賈充奉司馬昭之命迎戰,其部下成濟在賈充慫恿下刺殺曹髦。事后,司馬昭滅成濟全族,擁立曹奐為傀儡皇帝。
弒君之舉在儒家主導的古代社會等同于家族 “死刑”,司馬家為轉移視線,于次年發動滅蜀之戰。滅蜀后司馬昭病重,將權力交予其子司馬炎。
公元 266 年 2 月,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讓,建立晉朝;十四年后滅東吳,實現 “三家歸晉”。司馬炎滅吳耗時長久,源于晉朝因篡權過程中與權貴妥協而導致的體制僵化。為鞏固皇權,他大封宗室,埋下 “八王之亂” 的隱患。自此,漫天烏云籠罩中原大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