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說數據,6月份中國市場的汽車銷量為177.5萬輛,燃油車銷量達到98萬輛,燃油車占比再度突破五成達到55.2%,讓電車此前數個月的努力化為虛有,凸顯出電車在燃油車的反攻下完全無力抵抗。
6月份燃油車取得如此成績,在于電車銷量停滯乃至可能下滑導致,數據顯示6月份整體汽車銷量同比下滑8.5%、環比增長4%;同期燃油車同比增長9.7%,環比增長14.7%,這意味著電車在6月份的表現恐怕非常糟糕。
很明顯6月份燃油車的銷量增長相當兇猛,而電車卻沒有增長,甚至出現下滑,才導致電車的占比大幅下跌并再度跌穿五成,這與電車企業高管們說他們表現良好相悖,而實際情況恐怕比他們說的要糟糕得多。
6月份電車強企的銷量仍然微幅增長,不過業界人士指出這是因為它的海外銷量倍增,如果單純拿國內市場的數據來看,其實它在國內市場的銷量出現了環比下滑,而6月份它還在大幅降價促銷,如此表現讓人擔憂。
新造車的表現同樣差強人意,他們在6月份最后兩周連連增長,但是7月份第一周的銷量大多都環比大跌,環比跌幅最高的超過四成,這讓業界質疑他們在6月份最后兩周的增長可能透支了市場以獲得更好的銷量成績。
7月份以來,多家電車企業提價,價格戰力度大幅減弱,而此前他們大力度打價格戰都難以取得銷量的大幅增長,如今提價,恐怕這個月的銷量成績會更難看,他們開始提價,可能在于此前的價格戰導致產業鏈難以承受,在產業鏈的壓力之下唯有提價。
去年以來就已有產業鏈人士指出電車的降價是以壓榨供應鏈為代價,主機廠要求供應鏈降價的頻率不斷增加,從此前的每年降價一次到每個月都要求降價,產業鏈企業如今極為害怕接到主機廠的電話,因為只要接到電話,基本上就是要求降價,這讓產業鏈難以承受,有些產業鏈企業表示寧愿不接單也不降價了,一些產業鏈企業則選擇投入外資汽車企業的懷抱。
恰在此時,全球最大汽車企業豐田表示將主動給產業鏈提價一成以上,此舉對于國產電車來說可謂釜底抽薪,因為國產電車非常依賴產業鏈,特別是新造車基本上就是組裝車,他們的所謂創新很多都是產業鏈的創新,沒有產業鏈的支持,他們基本上造不出汽車。
在國產電車提價之時,外資車卻繼續大舉降價,韓國現代汽車就在6月份大舉降價,伊蘭特降價到6.98萬元起,現代起亞的高管此前就發聲說他們的利潤很不錯,貼得起中國市場的價格戰,還說等著中國一些汽車企業燒死(燒光資金而倒下)再回來搶市場,如今似乎正是時候,因為眾多新造車企業中大多數仍然處于虧損當中。
燃油車的猛烈反攻,對于國產電車來說可能是最后一根稻草,他們利潤低微--中國汽車行業的利潤率已低至4%左右,而外資車利潤豐厚,豐田一家的利潤就相當于中國前七大汽車企業利潤之和,外資車趁機加大價格戰力度,或將進一步搶占市場,這對國產電車相當不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