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初醒時,江面總浮著一層乳白色的薄霧,如輕紗般籠罩著整個水域。遠山在霧靄中若隱若現,只留下青灰色的淡影,仿佛一幅未干的水墨長卷在天地間緩緩舒展。記得那些年,我總在破曉前支起畫架,看霧氣如流動的宣紙,江邊的古樟樹垂下蒼勁的虬枝,千年時光在樹皮的褶皺里凝結成滄桑的墨痕。風掠過時,幾片葉子旋落水面,像被無形的筆尖輕輕拂過,蕩開圈圈漣漪——那是江水寫就的行書。
新安江的生命力在日升時分蘇醒。漁舟推開晨霧滑入江心,船頭立著黑羽的魚鷹,眼神銳利如鉤。忽見一只魚鷹猛地扎入碧波,須臾間銜銀鱗躍出,水珠在它羽翼上碎成無數光點。漁民笑著將小魚拋給它作為犒賞,人與生靈的契約在粼粼波光中流轉千年。岸邊涼亭里飄來黃梅戲的婉轉唱腔,老人執杯清茶,嗓音里浸潤著皖南的溫潤。有浣衣女子蹲在青石埠頭,棒槌起落間濺起的水花驚散游魚,倒影中的粉墻黛瓦便隨水紋蕩漾開來,將徽州古韻揉碎在流動的琉璃里。江畔的每一座馬頭墻都是歷史的冊頁,每一道波痕都是文化的血脈。新安江以水為墨,以山為紙,勾勒出徽州人世代守護的精神家園。
當暮色四合,晚霞如朱砂點染西天,江水便成了流淌的調色盤。橋身的燈光次第亮起,赤橙黃綠在河面鋪展,恰似打翻的釉彩匣子。龍舟劃破絢爛的倒影,游船推開金色的水路,晚風裹挾著水汽拂過面頰。此刻江邊人潮涌動,納涼的人們將雙足浸入水中,十七度的沁涼從腳底漫向全身——這恒溫的江水是新安江最神奇的筆法,冬暖夏涼,以血肉之軀感知四季的刻度。朦朧中,月亮島浮在江心,霧靄如薄紗纏繞著柳枝,恍若米氏云山的墨暈在夜色中悄然洇開。
如今身離屯溪,記憶卻常在夜半乘著水聲歸來。閉目仍見魚鷹的翅尖掠過翡翠色的水面,老大橋的光影在宣紙上暈染。這江水以亙古的十七度恒溫,在歲月的裂隙中保持著澄澈的本真——它流過徽州人的血脈,也沉淀為我心中永恒的母題。半城江霧半城山,此心安處是吾鄉。
作者簡介:王華,字墨媛,原名汪云華,1968年8月生于蕪湖市,黃山市屯溪美協副主席,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當代書畫研究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北方畫院藝術委員會副主任,一級美術師,中國書畫藝術委員會會員,安徽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黃山市書法家協會會員。喜歡文學,愛好作詩詞,署名王華(墨媛)發表多篇美術論文,其中《傳統文化是當代美術創新的時代訴求》、《中國畫與中國文化的內涵及文化品格》、《“藝法自然”是中國畫發展的重要課題》、《徐悲鴻“惟妙惟肖”觀與中國畫的筆墨情趣》、《藝術家王華談石濤一畫論》、《談談如何追求山水畫的文氣與雅致》等被多家網站收錄文庫。2008年7月中國文藝出版社《美術時空 王華國畫作品特刊》發行、2014年1月《中國品牌》雜志總第79期中國藝術家欄目第126-127頁刊登人物簡介及國畫作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