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峰會前夕,馮德萊恩突然"變臉",在歐洲議會對華發起猛烈抨擊,從俄烏問題到貿易爭端火力全開,與日前對華示好姿態截然相反。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最近,在中歐峰會前夕的一番言論,著實讓人見識了什么叫"翻臉比翻書還快"。據《南華早報》披露,馮德萊恩在歐洲議會發表演講時,突然調轉槍口對中國發起"迄今最嚴厲抨擊",從俄烏問題到貿易爭端,幾乎把所有能扣的帽子都給中國戴上了。
【馮德萊恩對華發起猛烈抨擊】
馮德萊恩的演講堪稱"指責大全":先是毫無根據地聲稱,中國支持俄羅斯加劇歐洲不穩定,接著又老調重彈地污蔑中國"傾銷過剩產能",甚至對中國正當的稀土出口管制措施也橫加指責。
最可笑的是,她居然擺出一副教師爺的架勢,要求中國必須在俄歐之間選邊站——要么跟俄羅斯劃清界限,要么就別想和歐盟搞好關系。這種居高臨下的做派,連特朗普"美國優先"的那套交易手段都省了,直接改成對中方發號施令了。
對于這種無端指責,中國常駐聯合國副代表耿爽大使,此前的回應可謂一針見血:如果中國真像某些人說的那樣援助俄羅斯,俄烏戰場局勢早就不是現在這個樣子了。事實上,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中立立場始終如一,堅持勸和促談,反倒是歐盟不斷把地緣政治算計,強加給中歐關系。
【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的中立立場始終如一】
耐人尋味的是,馮德萊恩這番強硬表態,與她不久前在中歐高級別對話中的姿態,形成了鮮明對比。當時她還信誓旦旦說要與中國加強合作,轉眼就在歐洲議會換了副面孔。這種反復無常的表現,讓人不得不懷疑歐盟對華政策,到底有沒有準譜。
更離譜的是,歐盟最近還單方面推遲了,與中國簽署氣候行動聯合聲明的計劃,理由竟是所謂的"中國減排力度不夠"。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這分明是對中國近期,連續出臺三項對歐反制措施的報復。從不銹鋼產品到白蘭地,再到醫療器械,每一項反制都打在歐盟的痛處。這些可不是中國主動挑事,而是對歐盟無理打壓的正當回應。可惜歐盟似乎還沒從這些教訓中醒悟過來,還在幻想能用施壓的手段讓中國讓步。
【王毅外長訪問歐盟】
說來諷刺,就在馮德萊恩發表這番激烈言論的前幾天,中國外交部部長王毅剛剛訪問了歐盟總部,并與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卡拉斯,舉行戰略對話時,王毅外長還特別強調,中歐不應把差異當對抗的理由。誰曾想這些話歐盟到底是沒聽進去。
在貿易問題上,馮德萊恩的表現更是典型的"雙重標準"。她一會兒假惺惺地向中方"遞橄欖枝",轉眼又炒作什么"歐洲企業市場準入受限"。
就拿稀土出口管制來說,中國早就解釋得清清楚楚——這是國際通行做法,只要遵守規則,歐洲企業的正常需求完全有保障。可歐盟就是裝作聽不懂,非要給自己加戲。
深究起來,歐盟這種矛盾行為背后,反映的是深層次的戰略焦慮。隨著中國制造業競爭力持續提升,歐洲老牌工業強國越來越力不從心。
【俄烏沖突導致歐洲能源危機】
俄烏沖突導致的能源危機更是雪上加霜,讓歐洲企業生產成本飆升。在這種窘境下,歐盟不是想著怎么提升自身競爭力,反而病急亂投醫,企圖通過筑起貿易壁壘來保住既得利益。
而歐盟現在的處境相當尷尬。一方面眼饞中國市場的巨大機遇,另一方面又放不下"老歐洲"的傲慢架子。更糟糕的是,在美國的慫恿下,歐盟近年在貿易政策上越來越走向保護主義,結果弄巧成拙,不僅沒能遏制中國發展,反而讓自己的企業損失慘重。
最可悲的是,歐盟現在陷入了兩頭不討好的困境。一邊對美國唯唯諾諾,面臨在經貿談判中,被華盛頓獅子大開口的命運;另一邊又對中國咄咄逼人,導致自家企業失去中國市場。這種首鼠兩端的外交策略,除了讓歐盟在國際舞臺上更加邊緣化,實在看不出還有什么其他效果。
【中國對歐盟的反制不是目的,而是手段】
而中國對歐盟的反制從來都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就像之前中美貿易摩擦展現的那樣,只有讓某些人真正感到痛,他們才會回到談判桌前講道理。美國當初氣勢洶洶打貿易戰,結果撐了一個多月就不得不回到談判桌。現在看來,歐盟恐怕連這個"耐力紀錄"都很難打破。
中國的大門始終是敞開的,但對話合作必須建立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歐盟是選擇繼續當美國的跟班,還是走獨立自主的對華合作之路,這個選擇題的答案,將決定歐洲未來在國際舞臺上的地位和分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