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一封由13位美國退役上將聯合簽署的請愿信在華盛頓掀起軒然大波。這封致美國國會的聯名信措辭罕見地嚴厲,要求特朗普政府立即收回削減E-7“楔尾”預警機項目經費的決定,否則美國空軍的未來將陷入“無法逆轉的戰略劣勢”。
這并非一紙空談,而是美國高層在看見中國空警-3000項目穩步推進、技術實現代際跨越后,突然意識到自己正在被遠遠甩在后頭。
一邊是中國空軍如火如荼地推進新一代空中預警系統,一邊是五角大樓在預算壓力下倉促砍掉E-7項目,美軍的矛盾與焦慮可見一斑。
問題的核心就在于,美國是否還有能力維持其空中主導地位?或者說,這一次,中國是否真的已經在關鍵技術上實現了“彎道超車”?
美國空軍的E-3“望樓”預警機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就服役,如今機齡普遍超40年,電子系統老舊、維護困難、故障頻發。曾擔任太平洋空軍司令的威爾斯巴赫公開承認,E-3的可靠性已嚴重下滑,在面對中國殲-20這類隱身戰機時幾乎“看不見”。
換代迫在眉睫,于是E-7“楔尾”項目應運而生。它基于波音737平臺打造,配備先進有源相控陣雷達,探測距離超過500公里,可同時跟蹤300個目標,并具備空中加油能力。
原計劃采購26架,分批替換E-3,填補美軍在亞太戰區的空中指揮短板。但就在2024年底,美國國防部突然宣布終止這一項目,理由是成本升高、進度滯后,以及對未來生存能力的懷疑。
項目預算從5.88億美元暴漲至7.24億美元,整整超出原計劃23%,進度也比既定時間表晚了9個月之久。
財政壓力之下,美國決定砍掉E-7,同時減少F-35采購數量,從2025財年的44架驟降至24架。而這場財政風暴的源頭,是一項名為“大而美法案”的新政。這項法案原本旨在優化軍費結構,卻在操作中導致了空軍核心項目大面積被砍。
面對突如其來的預算削減,13名重量級退役將領坐不住了。這不是普通的抗議,而是一次史無前例的集體“上書”。
他們在信中直言,美國不能放棄E-7項目,更不能寄希望于E-2D艦載預警機或者尚未成熟的天基分布式系統。
E-2D預警機雖然在航母戰斗群中表現不俗,但它原本就不是為大規模遠程作戰設計的。航程短、滯空時間有限、機艙狹窄、作戰指揮席位不足,這些限制使它根本無法勝任廣域空戰指揮任務。
天基系統雖然聽起來高大上,但目前仍處于試驗階段,數據延遲、缺乏實時指揮能力、易受反衛星武器攻擊,根本無法替代預警機在現代空戰中的角色。
更令人警覺的是,中國此時已悄然完成對空警-3000的首輪測試,并在2024年底順利完成首飛。這款基于運-20B平臺打造的大型預警機,在滯空時間、探測距離、抗干擾能力、信息融合能力等方面全面超越美國現役裝備。
其配備的超大型相控陣雷達不僅能精準識別遠距隱身目標,還能同時引導多架殲-20或殲-35執行協同打擊。
美國媒體稱其為“至少領先一代”,而不少軍事評論員更直言,中國在空中預警指揮系統上已“領先美國兩代”。
尤其是在亞太這種廣闊海空空間中,預警機的部署能力決定了戰場反應速度。E-2D根本無法常駐第一島鏈空域,而空警-3000憑借其大平臺優勢,完全可以長期部署在戰略前沿。
與之協同的,還有中國快速擴展的衛星星座系統、高超音速導彈和隱身戰機,共同構建起一個令人生畏的“空天一體反介入體系”。
2024年末,中國還試飛了兩架疑似第六代隱身戰斗機的原型機,被外界稱為殲-36和殲-50,引發西方輿論的廣泛關注。
美國福克斯新聞不無焦慮地評論稱:這可能是全球最先進的有人戰斗機。而這些新裝備的背后,沒有強大的預警機作為“空中大腦”,幾乎無法發揮真正效能。
正如中國空軍在海灣戰爭中所深刻總結的,預警機不是可有可無的“雷達平臺”,而是整個空戰體系的核心神經中樞。
美軍雖然擁有數量龐大的F-35和F-22隱身戰機,但如果缺乏高效的空中指揮平臺,這些戰機就如同失去了“眼睛”和“大腦”。
不能實時識別目標,不能靈活分配火力,不能動態調整戰術,在高烈度對抗中將極易陷入被動。中國則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從空警-2000到空警-500,再到如今的空警-3000,中國的預警機發展從未中斷,反而不斷加速。
更令人矚目的是,中國并未孤注一擲押注某一技術方向,而是采取**“有人預警機+無人機+天基系統”三位一體的復合模式**。
在實際戰備中,空警-3000將成為戰區空中指揮的中心樞紐,負責整合衛星偵察、無人偵察機、前線戰機等多來源信息,并實現高速數據處理和戰術協調。
這種以體系作戰為核心的戰略設計,使得中國空軍在面對大規模突發事件時,具備更強的調度和響應能力。
2025年5月,美國參議院撥款委員會曾就E-7項目舉行公開聽證會,防長赫格塞斯和參聯會主席凱恩當場表示:E-7項目“成本過高、風險過大”,未來將完全交由天基系統負責。
但就在同一天,《紐約時報》披露一則內部文件,顯示美軍評估中國空警-3000在性能上“已對美形成壓倒性優勢”。
這份報告被認為是促使13名退役將領聯名上書的直接導火索。他們在信中寫道:“如果美國空軍失去空中預警能力,其作戰效能將被系統性削弱。”
這封信不僅被遞交至眾議院議長約翰遜,還送至參議院多數黨領袖圖恩和民主黨領袖舒默,足見事態嚴重。
同一時期,美國國會眾議院撥款委員會也開始“緊急撥款”——為E-7項目追加5億美元,為F-35A采購提供42億美元補充資金。
但這些仍遠遠無法滿足戰略所需。將領們明確表示,空軍需要部署至少1763架F-35A,并至少配備50架E-7,才能確保空天優勢。
美國空軍與太空部隊協會也罕見發聲,呼吁國會“立即糾正錯誤決策”。他們引用以色列F-35在空襲伊朗核設施中表現的例子,強調沒有空中預警支持,F-35的作戰能力將大打折扣。
面對中國預警系統的極速推進,美國五角大樓的“先湊合、再豪賭”的策略,無疑是一場高風險的賭博。
賭未來幾年不會爆發大規模空戰,賭衛星能在短期內彌補空中預警空缺,賭敵人不會先破壞天基系統。
這些假設,正變得越來越難以成立。尤其在西太平洋地區,天基系統一旦遭毀,美軍將徹底陷入“空中盲區”,屆時F-35再隱身也無濟于事。
更有甚者,連“忠誠僚機”項目也被緊急提上日程,美軍希望借助AI無人戰機彌補空中指揮缺口,但這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方案。
中國空軍則已在有條不紊地推進下一步——測試太赫茲通信系統、應用AI戰術規劃、升級星座通信網絡。
這一切讓人不得不承認:中美在預警機領域的差距,已經不只是數量和技術,更是戰略思維的斷層。
美國如果繼續停留在幻想中,未來可能真的只能望中國“尾燈”而嘆。如今,隨著空警-3000的穩步列裝,中國空軍正逐步構建起一張覆蓋全球的態勢感知網絡。這個網絡不僅延伸到了太空,還深入到了戰場每一個角落。美國的“空中獨霸”時代,或許正在悄悄結束。
這場圍繞E-7預警機的爭議,遠不止是一筆預算糾紛。它折射出的是中美在科技、戰略、節奏和心態上的根本差異。中國堅定前行,美國猶豫不決,誰能掌控未來的天空,答案正在一點點顯現。
信息來源:
[1]美空軍或放棄E-7,改用E-2D填補空缺 觀察者網
[2]13名退休美國上將聯名上書:E-7砍不得!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