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導老師:伏帥 史崧正 法學學部通訊員:晏梓婷
2025年7月8日,湘潭大學金翼5·1·8愛心團隊赴邵陽市綏寧縣東山侗族鄉暑假社會實踐團來到綏寧縣上,以摸清產業脈絡、破解發展難題為導向,深入工廠車間、對話企業負責人,開展了一場探尋產業升級與鄉村振興融合路徑的深度調研。
調研成員首先探訪了綏寧縣華南竹木加工廠,現場,楠竹初加工程序清晰呈現展現在成員面前:新鮮原料經嚴格篩選剔除瑕疵后,被熟練切割、剖片;所得初級成型品隨后外運,供深加工制成各類竹制品。整個流程環環相扣,工廠內部井然有序。經過與工廠負責人深入交流,團隊發現了繁榮表象下的隱憂:產品同質化嚴重,市場趨于飽和;加工方式傳統,主要生產竹簾、竹板等低附加值初級產品;原材料來源單一,依賴本地山林,抗風險能力較弱。更令人關注的是,這類初加工企業普遍面臨“用工荒”與“老齡化”的雙重壓力,產線員工超七成為50歲以上人員。傳統模式的瓶頸,呼喚著創新與升級。
(圖一:隊員們探訪綏寧縣華南竹木加工廠)
為縱深對比不同發展模式,湘大調研團隊旋即轉赴湖南中集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佰龍等規模化企業,實地考察其精深加工生產線運行實況。在這里,科技力量正為傳統竹產業注入綠色新活力:為踐行綏寧縣"以竹代塑"政策,公司采用綏寧楠竹與廣西桉木替代塑料生產集裝箱底板,通過生物基材料源頭降污。生產全程執行嚴苛質控標準,關鍵環節設置環境監測點,并運用無人機科技采運竹材,降低生態擾動。在廢棄物處理端,創新引入生物質鍋爐微生物降解技術,實現廢渣無害化處置,較傳統碳化工藝更環保高效。
(圖二:隊員們調研佰龍竹業生產車間)
佰龍等企業的實踐,清晰勾勒出一條“科技替代人力、材料替代污染、工藝替代粗放”的轉型路徑,有效降低了對傳統勞動力的依賴,構建起高效、環保、可持續的現代化生產體系,為綏寧竹產業從“資源消耗型”向“技術驅動型”華麗轉身提供了寶貴樣本。
帶著調研的思考,湘大實踐團決定在大坪村服務中心開辦公益竹藝課,帶著孩子們把廠里堆積的竹簾邊角料做成小竹燈、筆筒,讓滯銷材料變成俏手工藝品。同步邀鄉親們參與視頻拍攝:用手機鏡頭串起產業鏈條,讓更多人看見綏寧楠竹的綠色新生。
(圖三:隊員們在佰龍竹業的合照)
湘大學子此行,不僅摸清了綏寧竹產業的脈絡與痛點,更見證了科技創新為傳統產業插上騰飛翅膀、為鄉村振興注入澎湃動能的生動實踐。從初加工的困境到精深加工的綠色突圍,再到公益課堂的創意賦能,一條依托特色資源、依靠科技引領、惠及鄉村百姓的產業振興之路正在綏寧的青山翠竹間徐徐鋪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