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到今,有不少人為韓信打抱不平,認為他是被冤殺的,從韓信的作為來看,他被殺一點都不冤,就是自找的。
垓下之戰結束后,劉邦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奪了韓信的兵權,同時把他從齊王改封楚王,這事很重要,說明劉邦對韓信起了猜忌之心。
劉邦不是猜忌心重的君主,從政治上看,劉邦是一個豁達的人,他之所以猜忌韓信,是因為韓信做的實在太過分。
韓信在垓下之戰前,以封王來要挾劉邦,擺出一副不封王就不參與垓下之戰的態度,而且在齊地待了十個月之久。
《史記 淮陰侯列傳》: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陳平躡漢王足,因附耳語曰:“漢方不利,寧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為守。不然,變生。”漢王亦悟,因復罵曰:“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
韓信的使者到達劉邦處,并為韓信要求請封代理齊王時,楚軍正在熒陽緊緊地圍困劉邦,在這個危急時刻,韓信想的不是大局,而是自己的封王。
韓信
韓信知不知道劉邦與項羽在前線的戰況,他當然知道,但是他并沒有急于出兵幫助劉邦,而是先請封代理齊王,這種行為如何定義?
這就是趁人之危,以危急時刻來要挾劉邦。
很多人認為韓信的功勞這么大,就一定得封王,這是混賬邏輯,當時是封建社會,部將有功,能不能封王要看君主的意見,當時戰國遺風濃厚,整個春秋戰國時期,有哪個功臣因為功勞巨大而被封王?根本沒有,白起那么大的功勞,不過是封君。
也就是在亂世,陳勝吳廣喊了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那些通過造反起來的諸侯,才得以封王,但是不代表任何人都能封王。
在劉邦之前,項羽分封天下,分封了十八個諸侯,這些諸侯部分是獨立起家的一方勢力,比如英布、吳芮、韓廣,有些是投靠項羽的諸侯,比如章邯、司馬欣、董翳,還有些出身六國王室的,比如魏豹、韓成、趙歇。
純粹作為項羽部將因為立功而封王的,沒有一個人。
韓信投靠劉邦時,擔任管理倉庫的連敖,因為犯法要被處斬,因為夏侯嬰相救,救了韓信一命,韓信后來擔任管理糧餉的治粟都尉,因為沒有得到重用而當了逃兵,按律又要處斬,蕭何出面救了韓信一命。
韓信要挾劉邦封王
劉邦赦免了韓信兩次死罪,并且任命他為大將,這是對韓信有知遇之恩的人,劉邦為韓信提供了平臺、糧食、兵員、將領,讓他獨自率軍作戰,這是一種莫大的培養。
蒯通勸韓信自立的時候,韓信說過這樣的話:
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漢王(劉邦)給我的待遇很優厚,他的車子給我坐,他的衣裳給我穿,他的食物給我吃。
表明了劉邦沒有虧待韓信,至于韓信立下的大功,等到天下平定之后,肯定會論功行賞的,但是有一點必須要說明,如何分封韓信必須是劉邦的主見,任何人不能以威脅的方式來改變劉邦原來的主意,否則這是謀逆之罪。
就韓信卡在節骨眼來威脅劉邦一事,放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都是死罪,這是謀逆之罪。
任何實權君主不可能被部將威脅分封,這嚴重地傷害了君權,別說劉邦,哪怕是劉恒、李世民、趙匡胤都不可能容忍這種行為。
劉邦一聽到韓信要求分封,第一反應就是大怒,當時劉邦都罵出來了:我在這兒被圍困,日夜盼著你來幫助我,你卻想自立為王!
張良和陳平暗中踩了劉邦的腳,私下勸劉邦聽從,劉邦才立即改變主意,直接讓韓信做齊王,去掉了代理二字,劉邦算是非常豁達的人了。
蒯通勸韓信自立
在此期間,項羽的使者武涉和韓信的謀士蒯通都勸韓信自立,韓信沒有同意,韓信對蒯通說:
坐人家車子的人,要分擔人家的禍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著人家的憂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為人家的事業效死,我怎么能夠圖謀私利而背信棄義呢!
別看韓信說得這么高尚,實際上韓信不傻,韓信自立是不可能成功的。
劉邦對軍隊的掌控力度非常強,韓信手下的大將都是劉邦的親信,劉邦能夠單身進入韓信的軍營奪了兵權,這本身就是劉邦對軍隊掌控力度強的證明之一。
自立為王不是軍事問題,而是政治問題,政治不僅僅是打仗,打仗只是政治的延續,政治包括建立自己的親信班底,建立基層政權,培養私人軍隊,籌集糧食、物資、軍械,韓信能辦到嗎?
韓信手下能留下名字的除了蒯通之外,還有誰?沒人了,韓信是一個性格高傲且為人孤僻的人,他不合群,雖然他有能力,但沒有人愿意跟隨韓信。
韓信唯一的朋友鐘離昧被韓信出賣了,韓信企圖拿鐘離昧的首級取悅劉邦,這是背信棄義,劉邦赦免韓信幾次死罪,又分封他為大將軍,韓信還是通過要挾的手段來成為齊王,你從韓信的身上看不到一點忠義,全是自私自利。
項羽不能重用韓信,韓信跑了,劉邦起初也不想重用韓信,韓信又準備跑了,哪來的忠義?這就是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選擇一個對自己有利的地方沒有錯,但你不能得了便宜還賣乖,這哪里是忠義?
韓信出賣了唯一的朋友鐘離昧
劉邦在平定天下之后,只是把韓信的齊王封爵改為楚王,因為劉邦擔心韓信在齊地培養私人勢力,垓下之戰前,韓信在齊地就待了10個月,他在那里干什么?除了要挾劉邦封王之外,沒人知道,你是劉邦會怎么樣?
《史記 淮陰侯列傳》: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
劉邦借云游云夢澤的機會到達楚國,韓信曾想發兵反叛,又認為自己沒有罪,想朝見高祖,又怕被擒。
這時的韓信是一種矛盾的心態,武涉和蒯通勸韓信自立,韓信沒有同意,但也沒有處罰武涉與蒯通,尤其是蒯通,多次勸說韓信,起初韓信的態度是:
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
韓信答謝說:先生暫且說到這兒吧!讓我考慮考慮。
誰說韓信沒有自立的心思?他只是不敢反,因為沒有成功的機會,至少韓信認真地考慮過蒯通的建議。
后來韓信的態度是:
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
韓信猶豫不決,不忍心背叛漢王,又自認為功勛卓著,漢王終究不會奪去自己的齊國,于是謝絕了蒯通。
韓信是猶豫不決,根本就不是堅決拒絕。
蒯通勸韓信自立,韓信一直是猶猶豫豫,考慮很久
可以想像當時韓信的內心有多掙扎,一直就是左右為難,反吧,沒有成功的機會,不反吧,蒯通說得也有道理,就這樣一直猶豫,最終還是不敢反。
史書都記得這么清楚,還有人認為韓信對劉邦忠心,哪來的忠心,這就是利益權衡,兩權相害取其輕,是利益妥協的結果,跟忠心有什么關系?
韓信不傻,反劉邦沒有成功的機會,是死路一條,這是他不敢反的原因。
但是韓信內心一直在猶豫,甚至有可能私下在準備謀反,謀反是一件復雜而長期的工作,不是那么簡單的點個頭就行,要做準備的。
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所以才會有人告韓信謀反,而且像蒯通勸韓信自立的事后來也被人知道,這些事都證明了韓信有謀反之心,但他沒有謀反之膽,也沒有謀反的實力。
居然還有人認為韓信是無辜的!哪里無辜了?從頭到尾不是威脅君主,就是考慮過自立,甚至還想發兵襲擊,就這樣,劉邦也沒有殺韓信,只是把他貶為淮陰侯。
韓信從來就沒有忠于劉邦
韓信被劉邦抓捕的時候居然還說道:
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我只覺得可笑,韓信根本就不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例子,他是自己作死。
咋的,有功之臣就能為所欲為了?就能不守法了?
后來李世民對尉遲敬德說過一句話:
朕覽漢史,見高祖功臣獲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來,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孫無絕。然卿居官輒犯憲法,方知韓、彭夷戮,非漢祖之愆。
我閱讀漢朝歷史時,發現漢高祖(劉邦)的功臣能夠保全自身并善終的很少,對此我常常感到遺憾。自從我登上皇位以來,一直希望保全功臣,讓他們的家族和子孫延續不絕。然而你們這些人在任職期間卻屢次違反法令,這才明白韓信、彭越被殺,并非漢高祖的過錯。
仔細體會這話的含義,你才會明白韓信為什么一點都不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