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被德國飛行員誤認為是"史前白蟻堆",到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西夏陵的申遺之路,如同一部被重新發(fā)現(xiàn)的文明史詩。
北京時間7月11日,在法國巴黎召開的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第47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西夏陵申遺成功,至此,中國世界遺產總數(shù)達到60項。
西夏陵遺址分布在賀蘭山東麓洪積扇戈壁,這片近40平方公里的戈壁被多條山間沖溝切分成4個自然板塊。千年來,九座高大的夯土陵臺像是沉默的巨人,在蒼茫的風沙中矗立,是西夏王朝留下的歷史密碼。
作為西夏留存至今規(guī)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完整的考古遺址,西夏陵不僅見證了一個王朝的興衰,更藏著鮮為人知的文明傳奇。
此次申遺的西夏陵,包含4大人工建造的遺存要素,分別是9座西夏帝陵、271座陪葬墓以及32處防洪遺跡,一處與祭祀相關的5萬余平方米的建筑基址,以及西夏陵遺址博物館陳列的7000余件可移動出土文物,它們共同組成了西夏陵的獨特景觀。
西夏陵申遺成功,無疑會讓世人對西夏的歷史有新的認識。當世界目光聚焦在這片黃土高原,西夏陵所見證的歷史,將呈現(xiàn)一個王朝的興衰,以及人類文明的多樣性。
從"白蟻堆"到帝王陵
1937年,德國飛行員卡斯特駕機飛越寧夏賀蘭山時,用隨身攜帶的相機拍下一張神奇的照片——一堆圓錐形的土堆出現(xiàn)在荒寂的平原上。這張照片收錄進《中國飛行》一書,這些白色夯土堆,曾被誤認為是"白蟻堆"或"史前遺跡"。
1972年,寧夏文物部門正式開始對賀蘭山腳下這片區(qū)域進行系統(tǒng)調查和科學發(fā)掘,發(fā)現(xiàn)帶有西夏文的殘碑碎片。
"那些文字方方正正像漢字,卻一個也認不出,當時就意識到這可能是重大發(fā)現(xiàn)。那時候缺乏史料,學術界也很少知道西夏。"在紀錄片《神秘的西夏》中,寧夏博物館前研究員吳峰云回憶,早期因文獻資料的匱乏,導致研究進展舉步維艱。
轉折點出現(xiàn)在1974年。中國當代著名西夏學專家李范文將一堆殘碑碎片拼接后,發(fā)現(xiàn)了西夏第五位皇帝李仁孝的謚號,與《嘉靖寧夏新志》中所記載的西夏陵處于賀蘭山之東相符。至此,這片沉睡多年的墓葬群,被確認是西夏王陵。
1972年起,考古人員陸續(xù)發(fā)掘了6號陵、7號陵東西碑亭等4座碑亭、1座獻殿以及3座陪葬墓,為西夏陵研究保護奠定了扎實基礎。上世紀80年代末開始,考古隊連續(xù)三次對陵區(qū)進行全面調查與測繪。在寧夏博物館工作的李范文,與人合著出版《西夏簡史》,第一版印刷13700冊,不到兩年全部售罄。2013年至2015年,考古團隊再次開展全面考古調查,發(fā)現(xiàn)的陪葬墓數(shù)量從254座增加到271座。
西夏陵的考古發(fā)現(xiàn),相當于打開一部失落的西夏王朝檔案。從局部發(fā)掘到系統(tǒng)保護,從全國重點文物到世界文化遺產,西夏陵的價值認知經(jīng)歷了漫長歲月。
1988年,西夏陵就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并于2011年11月啟動實施“申遺”,2012年即被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直至現(xiàn)在終于圓夢。
陵臺,佛教與皇權的象征
走進西夏陵,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形似佛塔的陵臺。這些八角形夯土建筑分為5到9層,層級皆為單數(shù),與佛教中"單數(shù)為吉"的理念一脈相承。西夏皇帝自認為是佛子或佛的轉世,陵臺設計成佛塔形狀,體現(xiàn)了皇權與神權結合的統(tǒng)治智慧。
西夏陵的布局也暗藏玄機。9座帝王陵以賀蘭山為背景,面朝黃河,形成"背山面水"的格局。
公元11至13世紀,中國西北地區(qū)蒙古高原與青藏高原之間,以寧夏平原為中心的農牧交錯地帶,不同民族、不同生業(yè)、不同文化的相互交流,產生了文化的融匯與創(chuàng)新。
中國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歷史研究所名譽所長、西夏陵申遺咨詢團隊負責人陳同濱認為,西夏陵在選址方位、空間布局、陵寢制度、陵墓建筑、營造技術等方面,充分展現(xiàn)了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智慧。
陵園布局中的“月城”設置同樣暗藏深意,將象征皇權的雕像集中在狹小空間,既遵循中原王朝“事死如事生”的禮制,又與宋陵的宏大神道形成區(qū)別。西夏夾在遼宋之間求生存,建筑上既想彰顯正統(tǒng)性,又不敢過度僭越,“月城”設計體現(xiàn)了這種矛盾。
夯筑技術是中國自新石器時代沿用至今的主要建筑技術之一。陵臺的夯土墻中嵌入的木質架構,如同"古代鋼筋",有很強的抗震能力。原寧夏文物局局長許成曾感嘆,千年前的設計者用傳統(tǒng)風水智慧和工程技術,才讓這些建筑在千年風沙中屹立不倒。古人順地勢修建的防洪工程,有些至今還在發(fā)揮作用,西夏陵在賀蘭山下矗立多年,未遭山洪毀壞,古人的智慧與技巧可見一斑。
西夏陵多數(shù)陵臺坍塌,地面建筑僅存殘垣斷壁。這背后藏著一段悲壯的歷史。公元1227年,蒙古大軍滅亡西夏,成吉思汗臨終前留下"滅絕唐古特"的遺命。
據(jù)考古學家推測,蒙古軍隊可能為報復而系統(tǒng)性破壞了西夏陵。所有陵墓都有盜掘痕跡,地宮深度達25米,需大規(guī)模人力才能完成,佐證了有組織破壞的可能性。
多元一體的明證
西夏陵的價值,遠不止于帝王陵園。
西夏由黨項人李元昊于公元1038年建立,與宋、遼、金等王朝并存近200年。但是,因西夏未列于正史,文化遺存遭破壞,加上文字阻隔的原因,成為“神秘的西夏”。據(jù)文獻記載,西夏境內不僅有黨項人,還生活著漢、吐蕃、回鶻、契丹等多個民族。
作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以少數(shù)民族文字為官方文字的王朝遺存,它是多元文化融合的生動例證。陵區(qū)出土的西夏文殘碑,字體方整如漢字卻無一雷同,既是黨項文化的堅守,也是對中原文明的借鑒。
西夏陵所代表的文明,印證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發(fā)展脈絡。這種特質在陵寢設計中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既采用中原王朝的陵園規(guī)制,又融入佛教元素與游牧民族的文化符號。西夏從建筑、文字到政治體制、農業(yè)生產技術等各個方面,都對中華文化進行了繼承和發(fā)展。
在陵區(qū)一座陪葬墓中,出土的鎏金銅牛通體鎏金、工藝精湛,展現(xiàn)西夏高超的手工業(yè)水平。西夏陵出土的殿堂上的大型裝飾鴟吻、摩羯和妙音鳥,也呈現(xiàn)出富麗堂皇的過往。
"貴族陪葬品尚且如此精美,可見王室陵墓曾有多么豐厚的遺存。"寧夏博物館前館長、研究員李進增曾撰文歸納西夏陵的三個獨特之處:陵區(qū)建在半荒漠戈壁區(qū),在帝王陵墓選址中很少見;陵區(qū)遺址保存基本完好;陵墓建筑至少融合了西夏、契丹、蒙古、吐蕃等多種民族文化因素,更為少見。
西夏陵的每一塊殘碑、每一件文物,都在拼湊起兼具武力與藝術的王朝形象。通過對陵墓形制、出土文物的研究,西夏的政治制度、社會結構和文化風貌被逐步還原,神秘的王朝重新走入公眾視野。除此之外,西夏陵也為研究東亞多民族文明互動提供了絕佳樣本,證明古代東亞是多元文化共生的家園。
銀川西夏陵區(qū)管理處副主任、文博研究館員王昌豐認為,世界遺產委員會認可西夏陵,正是因為它展現(xiàn)了人類文明交流互鑒的普遍規(guī)律。如今,西夏陵的保護已進入數(shù)字化復原技術的新階段,可以讓人們窺見陵臺原貌。
銀川西夏陵區(qū)管理處前副主任王昌豐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言,"申遺不是終點,而是讓西夏文明走向世界的新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