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大
今天無意中翻到了豐田的報表,上一年度豐田和雷克薩斯的銷量達1002.74萬輛,營收達2.4萬億人民幣!
這是什么概念?咱們的7大車企:比亞迪、上汽、吉利、長城、北汽、長安汽車以及廣汽,他們上年的營收分別是7771億元、6276億元、2402億元、2022億元、1925億元、1597億元和1077億,加起來總共才約2.3萬億。
豐田這營收,一年就能賺一個頂峰時期的恒大。
一家營收相當于咱們7家之和,還不是最讓人無語的,最炸裂的是凈利潤。咱們7大車企去年利潤之和大約是803億元,而豐田上一年度的凈利潤約合2360億元。
凈利潤卻近乎是7家車企總利潤的三倍!
但就這,豐田的凈利潤還是在同比下滑了3.6%的情況下,也就是說如果不下滑,那倍數還要更高。
說實話就算咱習慣了還有很多被卡脖子的事實,但天天聽著“遙遙領先”也有點被鈍化了,一看到豐田這業績,瞬間就有被拉回現實的既視感。
簡單聊幾點感慨吧。
第一,之前總有很多人言必稱“豐田不行了”,不得不說,這里有很強烈的帶節奏收智商稅嫌疑,誤導觀眾自嗨的行為不單是蠢,往往還存在壞的成分。
不可否認咱們在新能源領域有長足進步,各種遙遙領先、第一、首創,包括豐田在中國市場也在內卷中節節敗退,但仍要睜眼看世界,更要看到差距和距離。
至少在汽車領域,豐田依然牢牢霸占世界第一,這可不是靠情緒上頭就能超越的,不需要妄自菲薄、更不需要自嗨,需要的是一步一個腳印和持續不斷的積累。
第二,難怪日本是美國小弟,日本這次也極不愿意屈服美國的關稅霸凌。
日本前幾大車企在全球最大的單獨市場就是美國,光是2024年一年,美國市場就貢獻了豐田全球銷量的23%、日產的28%,富士重工旗下的斯巴魯在美國市場的銷量更是占到了71%。
去年一年,日本車企就在美國銷售了將近590萬輛汽車,一半都是進口。
但是因為老特的關稅,豐田預測未來這一年度的營收和利潤都將大幅下滑。再疊加美元貶值導致的日元等貨幣升值、進一步影響出口,對豐田等車企的影響將會加倍。
所以,這也是為什么小日子跟老美談了這么久始終沒談攏的核心因素之一。作為日本的支柱產業,這要是都拱手讓人了,那日本說不得將會真正陷入失去的二十年。
第三,豐田的營收相當于咱們7大車企之和,但利潤卻是咱們的3倍。從這你就知道國家為什么非要反內卷了。
最直觀的,無限制的價格戰會壓縮車企利潤、會壓縮供應鏈全條線的利潤,導致企業在技術研發和創新上止步不前,變相導致偷工減料、影響產品質量;極限內卷導致整個產業鏈被壓的喘不過來氣,企業都活不下去必然會“降.本.裁.人”,收入低了還提高啥消費,只會形成惡性循環。
一些重要行業“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包括見怪不怪的“賣一輛虧一輛”,造成多敗俱傷,靠這些扭曲的經營理念要是能超越豐田這種巨頭,那才是怪事。
國家心如明鏡,所以反內卷是認真的,7月1日的會議再強調“治理企業低價無序競爭”,大動作也已經在展開,好比光伏、玻璃頭部企業宣布7月起集體減產30%,鋼鐵行業部分鋼廠已收到減排限產通知,眾多車企承諾應付賬款不超過60天......
講心里話,我覺得早該整治了,老在低質無效區域卷死卷活,把大家都卷的哭爹喊娘、把市場都卷沒了,完全屬于損人不利己。
不論是要可持續發展也罷,還是要超越豐田這種也罷,靠卷價格肯定是不行的,更得拼質量、拼硬實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