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chinatimes.net.cn)記者于建平 見習記者 黃蓓 北京報道
當地時間7月4日,美國“大而美”法案(《稅收與支出法案》)正式簽署生效。翌日,特斯拉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埃隆·馬斯克(下稱“馬斯克”)宣布新政黨“美國黨”成立。
馬斯克過激的反應,說明“大而美”法案動了特斯拉的蛋糕。事實上,特朗普政府的確試圖借助“大而美”法案重塑美國汽車產業。當然,“大而美”法案對汽車業的影響不僅局限在美國,還對全球車市競爭格局的走向都將產生深刻影響,蝴蝶效應比較明顯。
輕電動汽車,重傳統燃油車
根據“大而美”法案,原定持續至2032年的7500美元新車購置抵免,提前至2025年9月30日終止,直接削弱消費者購買電動汽車的經濟動力;2026年起,電動汽車需滿足60%本土化組件比例(2030年提升至100%),否則無法享受稅收優惠,迫使車企加速美國本土化生產;電動汽車需繳納250美元注冊費,混動車繳納100美元,以彌補電動汽車不支付汽油稅對公路信托基金的缺口。此外,“大而美”法案規定,州政府仍可通過本地稅收優惠推動電動化,如:加州保留零排放政策,但聯邦層面補貼退坡削弱整體推動力。
在新能源汽車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大而美”法案取消拜登時期用于建設50萬個充電樁的預算,阻礙充電網絡完善,延緩電動汽車普及。
根據巴克萊銀行預測,一系列不利于電動汽車的稅收政策,可能會導致今年7—9月美國市場出現電動汽車集中消費,但10月起銷量可能驟降20%以上,尤其對3—6萬美元價格區間的車型沖擊最大。由于購車成本增加,電動汽車可能重回“中產專屬”的位置。
在提高電動汽車消費和制造門檻的同時,“大而美”法案轉而針對傳統燃油車與化石能源制定一系列利好政策。首先,撤銷加州2035年禁售燃油車的豁免權,允許燃油車繼續銷售,為傳統車企保留市場空間;聯邦土地油氣鉆探許可從每年續期改為四年有效期,加速能源項目落地。利好化石能源行業,也就間接利好傳統燃油車行業。
美國新勢力遭遇生存危機,跨國車企調整策略
摩根大通測算,2025年9月30日取消的電動汽車7500美元聯邦稅收抵免政策,將導致特斯拉年利潤減少約12億美元。疊加加州零排放車輛碳積分交易機制廢除,特斯拉2025年第一季度碳積分收入5.95億美元將消失,占其當季凈收入的14.6%。
此外,新增的電動汽車注冊費及商用車附加費,又變相提高特斯拉產品售價。在3萬—6萬美元主流汽車價格帶,Model Y競爭力較傳統燃油車有所下降。
盡管如此,特斯拉內部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依舊表示樂觀的態度。他說:“補貼退坡,不意味著特斯拉就會降價,很有可能還會漲價。”
由于具備了一定的溢價能力和全球供應鏈的支撐,特斯拉短期內有資本對沖“大而美”法案帶來的負面影響。但是,那些依賴補貼生存的Rivian、Lucid等美國造車新勢力,若無法在今年9月底前完成融資,現金流斷裂風險陡增,這也促使美國新能源汽車行業洗牌加速。
本打算在新能源轉型方面發力追趕的跨國車企,今年在美國市場也按下了電動化轉型暫停鍵。當地時間7月7日,日本汽車制造商日產汽車公司向其供應商告知,將把美國密西西比州Canton工廠兩款電動跨界車的投產時間推遲近一年。《美國汽車新聞》獲得的一份備忘錄顯示,日產汽車公司在備忘錄中將此次推遲歸因于“近期美國電動汽車市場需求放緩”。
另一家日本汽車制造商本田汽車公司也在7月宣布停止開發電動 SUV,并大幅削減電動汽車投資,轉而押注混合動力汽車。本田汽車公司計劃將2030財年電動汽車的投資從10萬億日元削減至7萬億日元,轉而規劃未來四年推出13款混動車型,目標是2030年銷量達220萬輛。
美國本土汽車制造商福特汽車去年就已經放棄了大型電動 SUV 項目,今年5月又終止代號為FNV4的下一代電氣架構開發項目,如今在“大而美”法案的進一步刺激下,其可能也會收縮電動皮卡產能,轉而加碼混動車型。
此外,制造業回流一直是特朗普政府的既定方針。“大而美”法案規定,工廠設備投資可100%抵扣稅收,先進制造項目投資稅收抵扣比例提高至35%,吸引車企赴美建廠。
事實上,早在今年5月美國對進口汽車及零部件加征25%關稅時,為規避關稅,穩定市場份額,現代汽車投資90億美元將美國年產能從100萬輛提升至120萬輛,包括擴建佐治亞州、阿拉巴馬州工廠,并新建電弧爐鋼廠。
混動車型或迎“小陽春”
其實,“大而美”法案全力振興傳統燃油車產業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美國在電動汽車產業發展方面已經落后于中國。
為了在汽車工業重奪競爭優勢,“大而美”法案將中國、俄羅斯等國家控制的企業列為“受關注外國實體”(FEOC),禁止使用其關鍵礦物、電池組件等。2025年底后開工的清潔能源項目若使用FEOC組件,將無法享受稅收優惠。這將直接打亂寧德時代等中國電池企業在美業務布局。
此外,“大而美”法案擬禁止2027年后在美國銷售的聯網車輛使用中國產軟硬件,涉及藍牙、衛星通信等功能,威脅比亞迪、蔚來等中國車企出口到美國。
取消電動汽車補貼,限制中國供應鏈進入美國市場,這些都可能延緩美國在電池技術、自動駕駛等領域的創新,將進一步加大美國與中國在汽車電動化和智能化方面的差距。但這將會進一步倒逼美國在電動汽車方面啟動持續貿易保護主義,美國電動汽車市場消費需求將進一步降低。
蔚來創始人、董事長、CEO李斌接受《華夏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大而美”法案目前對蔚來沒有影響,對美國國內市場的影響還有待觀察。
汽車行業分析師田力對《華夏時報》記者分析表示,當大部分跨國車企為了應對“大而美”法案,選擇暫停電動化轉型,全球汽車產業電動化的腳步也將隨之慢下來。
田力認為,“大而美”法案在對電動汽車窮追猛打的同時,卻給了混動車型東山再起的機會。首先,在新車注冊費用方面,混動車型就比電動汽車便宜150美元/輛;其次,廢除對未達企業平均燃油經濟性(CAFE)標準車企的罰款,允許車企通過混動車型更輕松達標;最后,通過“懲罰純電、輕罰混動”的差異化政策,法案塑造“混動是過渡期最優解”的市場認知。調查顯示,43%的潛在電動汽車消費者表示可能轉向混動車型。
“短期內,美國汽車市場將出現燃油車與混動車型將主導市場的全新競爭格局。從全球范圍來看,新能源汽車第一大消費市場——中國汽車市場,混動車型也呈現非常強勁的增長勢頭。”田力表示。根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最新數據,今年上半年,中國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累計銷售252.1萬輛,同比增長31.1%。
在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方面,2024年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出口29.7萬輛,同比增長1.9倍;純電動汽車出口98.7萬輛,同比下降10.4%。雖然插電式混動力車型出口絕對值不及電動汽車,但是增速明顯更快。2025年,這種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出口增速快于電動汽車的趨勢還在延續。今年1—5月,插混汽車出口31.5萬輛,同比增長2倍,增速遠超純電動。插混車型憑借“可油可電”的特性,在海外充電設施不完善的地區更受歡迎。未來,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極有可能成為中國汽車出口主力。
本就處于上升期的混動汽車,在“大而美”法案的進一步刺激下,或將在全球車市迎來“小陽春”。
責任編輯:李延安 主編:于建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