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co馬上上初中了,前兩天小學家長群里,有家長分享了好幾家校車,問有沒有老同學要一起租車的?
這下引發了激烈討論,有的家長說:都上初中了,不用天天接送了,頂多第一周送一下,熟悉下環境,后面就讓自己上下學了,我們小時候不是都這樣?
也有的家長擔心:小學一直接送,突然不送了放心不下,但初中比學校遠得多,接送孩子再去上班,時間也來不及,可怎么辦呢?
更有家長直接把那些晚自習回家路上摔倒骨折、被小混混圍堵索要財物的新聞,轉發到了群里,讓人看得心驚肉跳。
當我們討論“接與不接”,其實是在權衡:孩子與世界初遇時的安全邊界。
孩子升入初中了,獨立意識開始萌芽,有了自己的主見,什么都想自己做,確實可能不再需要保姆式接送。
但新初一班主任李老師的話,點醒了我:“接送不是因為孩子需要,而是家長要給孩子撐起一把青春期的安全傘,也是搭建一道青春期的溝通橋。”
放手背后的隱憂
有公安部數據顯示,初中生交通事故占未成年人事故總數的43.7%。
這可不是你囑咐孩子要看紅綠燈就能解決的,13歲左右孩子的大腦前額葉皮質還沒發育成熟,他們對于交通危險預判的能力,只有成年人的60%。
去年夏天,隔壁老劉的閨女不就是在地鐵站臺一腳踩空,摔得頭破血流被送進急診了嗎?!
原因就是孩子一邊走路一邊刷短視頻,當危險發生時,青少年的反應速度天然慢半拍。
而且現在校園霸凌防不勝防,有很多孩子被同學勒索財物,都發生在他獨自放學的小路上。
更有人販子會抓住初中生心理特點,用游戲卡、盲盒來誘騙孩子,到了僻靜之處一個毒手帕捂上來,孩子防不勝防。
接送的背后,安全護航是第一要務,也正是因為如此,很多家長即使到了初中、高中還是要親自接送孩子上下學。
繼續接送背后的深意
心理學教授戈特曼發現:青春期孩子對父母“不在物理視線中”異常敏感。
穩定的接送模式,在青春期的風暴中,就像是一個安全錨點,能讓孩子知道,無論在校經歷了什么,回家路上總有一道熟悉身影在等候。
Coco爸有位同事就勸他,不但初中要接送孩子,高中了有能力也要接送。
這不是說不相信孩子有獨立上下學的能力,而是孩子這六年學的真是太苦了,尤其是到了高中以后,每天就睡四五個小時,真怕他在路上一晃神,出了什么事。
而且,孩子在放學的那一刻,是最柔軟的,那時候他不會全副武裝,反而會跟你抱怨他的老師、抱怨同學、抱怨作業。
記住這時候一定要接住孩子的情緒!
如果你不會共情,那就淡定地聽著,時常搭句話,問問細枝末節就好!
記得不要上綱上線,不要批評孩子,只要你能做好一個聆聽者,就能利用好放學路上的這十幾分鐘,幫孩子減輕大部分的學業壓力。
李玫瑾教授說過:青春期是孩子童年安全感進行“二次確認”的窗口期。
哪怕只是在路上,跟孩子聊聊閑話,聽聽他的抱怨,也能讓孩子確認:即使我長大了,爸爸媽媽還是非常愛我的!
如果能利用好上下學的時間,多跟孩子聊廢話,孩子真遇到事了,才愿意跟你聊正事。
你像Coco就經常跟我吐槽他在學校的經歷,我通常都會問問細節:
“老師怎么這樣啊?”
“你真的去校長室了?”
“天哪,同學給你傳的是什么零食?好吃么?”
就是這樣沒用的廢話,才能讓孩子愿意跟你敞開心扉。
接送平衡點
當然,究竟要不要接送,是每個家庭的自由。
如果擔心過度保護,會影響孩子成長,可以選擇階梯式放手。
先嘗試接送孩子一個月,再嘗試陪伴他走不熟悉路段,之后再嘗試父母在500米后暗中跟隨保護。
成功幾次后,再逐步增加獨立距離。
還可以給孩子配上電話手表,教孩子學會:遇到陌生人尾隨,應該如何應變。
平時多帶孩子看地圖,培養他的認路能力。
當然,如果孩子有讓家長接送的意愿,家長也可以視情況答應孩子,畢竟他們只是雛鳥,還沒有完全獨立。
如果你實在是工作忙,沒時間接送孩子,也不用自責。
只要在睡前抽出15分鐘,好好跟孩子聊聊廢話,也一樣能走進他的內心。
你會接送你家孩子到他幾歲呢?
歡迎關注+點贊+分享,讓更多家長看到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