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聞記者 程冰冰 羅曼
夏蟬鳴翠,文脈流芳,在盛夏七月的清朗晨光中,文博愛好者們再度相聚“商都講壇”,共赴一場跨越三千年的文明之約。7月12日,在鄭州商代都城遺址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李維明先生以“商代甲骨文溯源——鄭州二里岡出土商代牛肋骨刻辭探秘”為題,帶領現場聽眾開啟一場跨越70多年的學術探秘之旅。
1953年4月,鄭州二里岡的考古工地上,一片帶刻辭的商代牛肋骨意外出土。這是安陽殷墟之外,首次發現的商代甲骨文,也是鄭州地區甲骨文的“首秀”,消息一出立刻驚動學界。然而,原件在五十年代夏鼐先生查閱后便鮮于出現在人們的面前,于是,這片牛肋骨刻辭成了學界魂牽夢繞的牽掛。七十余年來,學者們從未停止過對它的追尋與探究。因為,這塊小小的早商刻字骨,卻標識出歷史長河中文明發展的里程碑刻度。
講座中,李維明先生以清晰的脈絡、詳實的資料,將這片刻辭的故事娓娓道來。從1953年考古工作者的偶然采集,到此后數十年間學界的多維論證,再到其歷史價值和意義的達成共識,直至如今保管地的確認。國寶的故事,每一個細節,都牽動著聽眾的心弦。在時代考證環節,李先生結合商文化編年體系、相關實物資料以及梳理學術文獻,明確指出這片刻辭屬于商代早期二里岡文化遺物,早于晚商甲骨文,是探索商代甲骨文源頭的重要線索。歷史的軸線在此延伸,歷史的信度在此豐厚,早商先人的精神世界鮮活地呈現在大家面前。
最引人入勝的是對刻辭的釋文解讀。李維明先生聚焦刻辭上的“乇”字,通過與其他商代文字的對比研究,對“乇”字進行了補識,這一成果為爭論30余年的“鄭亳說”提供了關鍵的文物支撐。大家被詳實的考古資料所吸引,也仿佛穿越到3600多年前的鄭州商都,目睹先民以刀為筆、以骨為紙的書寫場景,觸摸到文字背后跳動的文明脈搏。現場聽眾聚精會神,伴隨著李先生的講解,現場數次響起熱烈的掌聲,講座結束時,全場掌聲經久不息。
互動提問環節,聽眾們熱情高漲,提問不斷。李先生逐一細致解答,將專業知識化為生動表達,現場氣氛熱烈而融洽。提問結束后,不少聽眾仍圍在臺前,捧著筆記本請教細節、簽名合影。低調的學者不忍拒絕觀眾的盛情,一一答疑后,又逐個合影留念,平日里嚴謹的學者此刻成了大家的“文化偶像”。
這場講座,既是對鄭州商城發現70周年的深情獻禮,更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它讓我們看清,甲骨文的成熟有著清晰的發展脈絡。作為文化交流平臺,“商都講壇”始終以挖掘歷史價值、傳播文明脈絡為己任。從夏商考古新發現到古文字破譯成果,從都城遺址研究到文物基因解碼,每一期分享都如同一扇窗,讓大眾得以近距離觸摸歷史的溫度,感受文明的厚重。讓靜默的文物“開口說話”,讓遙遠的歷史走進當下,在代代相傳中筑牢文化根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