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徐匯區烏中市集推出了專屬菜場主題明信片。
“畫上的,是不是你家鋪子?”有客人遞過來一張明信片詢問蔬菜店店主鄒佳成。他接過來細看——綠底金字的拱門、堆滿新鮮蔬果的攤位、梧桐樹下遛狗的姑娘,連他家鋪子門口那盞復古小燈都被復刻得惟妙惟肖。
“還真是!”鄒佳成卻并不意外。擺攤四年多,他親歷著烏中市集先后與國際時尚品牌普拉達、祖·瑪瓏等展開跨界合作,如今推出明信片,是另一種跨界。暑假里,幾乎每天都有游客來打卡,其中不乏老外,順道兒買張明信片、蓋個紀念章,舉著明信片對照實景拍照。
“免簽政策紅利釋放,外國游客對上海本土文化的探索也有了新需求。摩登時尚之外,他們也想領略上海的日常煙火和市井風情?!爆F場一名導游說,攜程針對國際中轉旅客推出的“免費上海半日游”項目,新近將烏中市集納入了最新路線。
搭載城市生活感的菜市場成為展示城市魅力新窗口,鄒佳成打趣:“攤位都快成景點了,還有老外來問我中國菜怎么燒。”
有點兒“汪曾祺筆下”的樂趣
這張“寫意”著鄒佳成攤位的明信片,其畫面是由烏中市集運營方新徐匯菜籃子企業發展有限公司工作人員李菁創作的。
顧客們俯身挑選沾著晨露的葡萄特寫,水產攤主利落地處理活蹦亂跳的鱸魚……“既然大家這么喜歡這里的氛圍,為什么不讓這些畫面可以被記憶、被帶走?”李菁說。于是,團隊決定用明信片的形式,把烏中市集的煙火氣“郵寄”出去。
趙立榮 攝
烏中市集,本就在衡復歷史文化風貌區梧桐樹蔭最濃密的一段,紅磚老洋房與網紅買手店隔街相望,市集就像一方文化切片,將地道的上海生活保存下來。吆喝聲、攀談聲、新鮮果蔬的香氣交織在一起,濃縮成“原汁原味”。
明信片采用6層套印工藝,顧客購買后可親手體驗蓋章的樂趣。每張明信片自帶80分郵資,寫完就能直接投進門口的郵筒,寄給遠方的朋友或留作珍藏。
現場一位導游介紹,涉及外籍游客的“免費上海半日游”路線共有3條,選擇去烏中市集的游客占比1/3。行程通常是上午10點左右從浦東機場出發,除了烏中市集,還會游覽附近的武康大樓等。
00后大學中文系學生子靈把明信片舉到與拱門齊平的位置,鏡頭里虛實交疊的畫面讓她想起汪曾祺筆下“生雞活鴨、鮮魚水菜,熱熱鬧鬧挨挨擠擠”的樂趣,這兒更像是“文化打卡地”了。
鄒佳成感受到客流的變化。“有人原本沒想著買菜,但走進來發現這里的特別之處,帶上點荔枝、水蜜桃、甜瓜、西紅柿走?!?/p>
“菜市場+文旅”帶來新命題
標準化菜場應該什么樣?伴隨著上?!?5分鐘社區生活圈”建設,誕生了豐富答案。菜場不止瓜果蔬食,更似一種生活收納器,其價值被重新定義——比如烏中市集,通過環境改造、功能疊加、品牌延展,讓收納著市井生活的菜場成了一種可傳播的文化符號。
“菜市場+文旅”模式也帶來新命題:如何既讓舉著相機走進來的游客滿載而歸,也讓本地阿姨買小菜依然能獲贈一把小蔥。這需要城市管理者在流量與民生、創新與傳承之間,找到平衡點。
走進烏中市集,明信片與郵箱的文創元素恰到好處地融入其中,并不喧賓奪主。商鋪與顧客的日常交往依然有序。年輕女士詢問:“這把青菜夠幾個人吃?能放幾天?”攤主會記得老顧客的口味偏好,教年輕人怎么挑最甜的西瓜;溫情在一聲聲“今朝的菜蠻新鮮”中傳遞。偶有顧客被服務臺展示的明信片吸引,詢問后又繼續采買。水產攤老板樂呵呵:“下次畫只龍蝦,我免費提供‘模特’?!?/p>
“手指點點就送貨上門的今天,我們希望讓大家重新感受‘逛菜場’的魅力?!崩钶颊f,運營方對外界賦予的“網紅效應”保持著清醒認識?!盀踔惺屑陬櫩托闹?,是便民保供的服務場所。所有創新都要立足在服務市民日常需求的基礎上。”這是其作為公共服務機構應有的定力。
連日來,持續暑熱與強降雨天氣交織。但烏中市集的綠葉菜碼放整齊,冷鏈運輸的鮮肉準時到貨,價格平穩品類齊全,讓老百姓吃得放心,“菜籃子”拎得輕松。
對于菜場“打開方式”的后續規劃,運營方表示:“如果能提升市民獲得感,何樂而不為?”
常來買菜的阿婆周娣紅,也買了張明信片寄給外地親友。“明信片用最輕巧的方式,傳遞了‘阿拉上?!暮萌兆印!?/p>
“這里賣蔥,也賣浪漫?!币晃活櫩驮诿餍牌线@樣留言。
原標題:《烏中市集出明信片了!這里“賣蔥也賣浪漫”》
欄目主編:祝越 文字編輯:張曉鳴
來源:作者:文匯報 王宛藝 實習生李雨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