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颙
1966年3月8日凌晨,河北邢臺地動山搖。那是我第一次直面地震的殘酷——8000余人喪生,近4萬人受傷,廢墟之上彌漫著無助與悲痛,慘烈景象深深烙印在我的記憶中。剛從大學畢業的我被派往震區,從此與地震科學結下了一生的羈絆。
在邢臺地震現場的工作艱苦而充實。白天我要去各個地震臺取地震圖,當時專業司機不會久留,我便成了兼職司機。除了取圖,還要維護和維修各種地震儀器。這些儀器就像我的親密伙伴,我從最基礎的操作學起,一點點熟悉它們的構造和原理。儀器壞了,我就小心翼翼地檢查、修理,那種看著儀器“起死回生”的心情,至今仍讓我難以忘懷。夜晚,我蜷縮在帳篷里分析數據,沒有計算機的年代,得用鉛筆和計算尺計算震源參數。
1968年,我與妻子楊杰英在邢臺結婚,新的、沒有用過的干打壘豬圈,是我們的抗震新房:一個盆,白天當臉盆,晚上當尿盆,做飯時拿來煮餃子,是最重要的家具。生活很艱苦,但是很快樂。時間過得真快,一晃4年就過去了,在豬圈中結婚和度蜜月,我大概算是第一個吧。
那時,我常常想:地震為何如此難以預測?它既是毀滅文明的兇手,又是打開地球內部奧秘的鑰匙。正如地震學家伽利津所說:“地震是照亮地球內部的一盞明燈。”這盞燈雖然微弱,卻讓我看到了探索的方向——用地震波揭開地球的神秘面紗。
20世紀90年代,天然地震用作研究的局限性逐漸顯現:震源位置精度低、時空分辨率不足。要探測地球淺層結構,必須依靠人工震源。最初,我們嘗試炸藥、電火花、列車震動……但是,炸藥能量大卻破壞生態,電火花環保卻頻率過高,列車震動數據難以處理。多年探索,我們嘗試了幾乎所有可能的震源技術,屢戰屢敗。但失敗同樣珍貴——它們排除了錯誤選項,讓目標逐漸變得清晰。
1996年,學者周華偉教授建議:“海洋氣槍或許能在陸地使用。”這一想法像一顆火種,點燃了團隊的希望。但海洋與陸地環境迥異,氣槍原理完全不同。2006年,我們在河北遵化上關湖水庫首次試驗陸地氣槍震源——用氣槍來激發地震波。面對有關部門的擔心和質疑,我們以科學數據證明:氣槍激發的震動強度遠低于載重卡車,而且地震波信號能傳播幾十公里,不擾民、不傷魚,綠色環保!當首個清晰的地震波信號傳回時,團隊歡呼雀躍——這盞“地下明燈”終于被點亮!
然而,科學探索從無坦途。在北京房山的小型水池試驗中,地震波信號僅傳播了2公里,實驗宣告失敗。后來,我們專程請教力學大家鄭哲敏院士,他提醒我們:“從海洋到陸地,技術可以移植,但原理完全不同,陸地的激發原理是由水體和地面相互作用,激發能力取決于水體的深度和質量。”這一洞見讓我們茅塞頓開。于是,新疆呼圖壁人工湖、云南賓川固定發射臺相繼建成。一次次試驗,從失敗中提煉經驗,從經驗中創新理論。2015年,長江安徽段的氣槍試驗堪稱壯舉:上千名科研人員自發組成“夢之隊”,在無項目、無經費的條件下,完成了5000次激發實驗,繪制出沿江礦集區的地下結構圖。這支隊伍讓我看到:當夢想足夠堅定時,資源匱乏從不是阻礙。
20年追夢,終見曙光。如今,“水泡震源”和“甲烷爆轟”技術已成為探測地下結構的“明燈”。它們不僅安全、環保、高效,還可作為高精度淺層地下空間勘探開發中的“小明燈”,用于城市地下空間開發、場地評估、地震活動帶調查、深部找礦等。通過大燈配小燈,就可開展多尺度、多精度地下結構探測,從而在祖國大地上實現“天上有北斗,地下有明燈”。
我常想:科學家的夢,需以好奇為燃料,以毅力為基石。每一次失敗,都是通往真理的階梯。或許就像地震波——微弱卻綿延,終能穿透重重阻礙,照亮未知的深淵。
巖石物理學是我的另一片戰場。20世紀70年代,我負責籌建高溫高壓實驗室,研究巖石在深部環境下的力學行為。我們利用廢棄平房改造實驗室,自主研發三軸壓力容器,甚至用垃圾處理車的空壓機提供動力。條件雖簡陋,卻取得了突破性發現:地下巖石的破壞并非由單一強度決定,而是取決于“差應力”。這一理論顛覆了傳統認知,為地震研究開辟了新路徑。
1978年,我到國外大學研究核廢料處理。實驗中,花崗巖加熱至70攝氏度時突然“開裂”——石英、長石、云母因熱膨脹系數不同,晶界被撕裂,滲透率驟增。這一發現顛覆了傳統認知:核廢料若埋入花崗巖,高溫反而會削弱其安全性,我們必須重新設計核廢料的處理方案。
后來,國際上“頁巖氣革命”如火如荼,而有人說我國四川盆地的頁巖氣開采不時誘發地震,我便將研究拓展至頁巖氣開采。2019年榮縣地震后,我帶領專家組調研發現,頁巖氣注水壓裂與地震活動高度相關,但是各方對頁巖氣開采和地震發生的關系存在不同認識。經過深入研究,我們提出“保開采,避災害”方案,即設定地震閾值,建立“紅綠燈”預警系統;長遠來看,應以甲烷爆轟替代水力壓裂,減少對地下水的依賴。這一建議既平衡了能源需求與安全,也體現了科學家對社會責任的擔當。
巖石的奧秘遠不止于此。汶川地震后,我目睹隧道在Ⅺ度烈度下穩固不倒,而盤山公路屢遭滑坡摧毀。通過借鑒歐洲阿爾卑斯山區的隧道抗災經驗,以及進行隧道方案綜合效益研究,我們提出“加強隧道公路建設,在西部公路實現跨越式發展”——目的是減少生態破壞,提升抗災能力。這些跨界思考,皆源于我對這些自然規律的敬畏與好奇,指引我們在災難中找到新出路。
人好比瓶子,知識如水,而好奇心是永不干涸的泉眼。有人自詡“滿瓶”,卻固步自封;有人甘為“半瓶”,始終虛懷若谷。實際上,人的瓶子可大可小,剛生下來時大小相差不多,后天的努力和價值觀決定了瓶子的大小。瓶子的大小意味著一個人的境界,隨著一個人對社會、對自然的認識越深入,他的境界就越來越高,這個瓶子也就越來越大,生活也越來越豐富。如果有人覺得自己是滿瓶子,可能是他的瓶子太小了。那么如何讓瓶子不斷變大?我的經驗就是,要多交朋友,多與人合作。
如今,學科越分越細,但真正的突破往往誕生于交叉處,每一次跨界合作,都可以讓瓶子擴容幾分。比如人工震源研究涉及地震學、流體力學、機械工程等多學科,我們與中國科學院南海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等眾多單位開展了緊密協作,在新疆呼圖壁和長江試驗中,地方政府提供后勤支持,工程師自制浮臺,工人焊接儲氣罐,連當地漁民都主動協助搬運設備。這種“人民科學”實踐和跨領域的智慧碰撞,讓“不可能”化為“可能”,這讓我深刻體會到:重大突破從不是孤膽英雄的傳奇,而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那些和我一起工作的同事、給予我幫助的朋友,他們激發了我的好奇心,帶我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科普書也是我的“好朋友”,它們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紹各種知識,讓我在輕松愉快的閱讀中拓寬了視野,增加了知識儲備。所以,近些年身體力行,我也寫了一本關于人地關系的科普書《活力地球》,以示我對科普事業的尊重與感謝。這本書還獲得了文津圖書獎以及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等榮譽。
我常對年輕科研者說:半瓶水不可恥,可恥的是自滿,科學家的境界在于永葆“空杯心態”。
從邢臺到汶川,從炸藥到氣槍,從巖石破裂到頁巖氣革命……六十載科研路,夢想與好奇是永不熄滅的燈塔。地震是災害,亦是饋贈——它教會我謙卑,也賦予我勇氣。
若問我此生最大的感悟,莫過于:無論從事什么職業,都要有自己的夢想。作為科學家,更要有孩童般的好奇,追問“為什么”;要對世界始終充滿熱愛,用熱愛將“不可能”化為“可能”。瓶中的水或許永遠無法裝滿,但正是這份“未滿”,會一直驅動我們不斷前行。
如果有來世,我仍愿與地震結緣,追尋那盞點亮地下奧秘的明燈。科學的征途沒有終點,唯愿年輕一代心懷夢想,永葆好奇,點亮自己內心的明燈,照亮人類更遠的前程。
(作者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
《 人民日報 》( 2025年07月14日 20 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