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睹將軍戲服的風采、探究昆曲“百戲之祖”的秘密、摸摸會講故事的石頭、打開四大名劇書法盲盒……7月12日下午,20余名現代+小記者來到鳳凰國際書城鳳凰美術館,探秘“柯軍昆曲、篆刻、書法聯展”,與600年的昆曲對話,領略書法、篆刻之美,感受“最傳統即最先鋒”的藝術魅力。
一走進鳳凰美術館,大家就看到一件插著四面旗子的戲服,這可不是件簡單的戲服,而是將軍的戰袍。“這件戲服有多重”“旗子為什么是四面”“旗子為什么要背在身上”……講解員為大家一一揭開謎底:這件威風凜凜的戰袍有十多斤重;戲服上插的旗子叫“靠旗”,古代將軍要用它發號令,戰場上揮一揮,士兵就知道往哪沖;而旗子背在身上,是因為這樣可以方便將軍打仗,四面旗子分別代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象征將軍指揮四面八方……小記者們恍然大悟,“哇,古代將軍就是這樣指揮千軍萬馬的啊!”
現場,小記者們被一副書法作品“百戲之祖”吸引了,講解員告訴大家,昆曲被譽為“百戲之祖”,是中國戲曲藝術的活化石,對京劇、越劇、川劇等眾多劇種的形成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小記者們紛紛驚訝地表示:“原來昆曲已經有600多歲啦!它可不就是戲曲界的‘老爺爺’嗎?”大家還了解到,原來昆曲也有四大名著,分別是《西廂記》《牡丹亭》《長生殿》《桃花扇》。丁字步、抱月手、眼神定……現場,小記者們在老師的帶領下,紛紛學起了昆曲亮相的招式,擺起了昆曲Pose:右腳尖點左腳跟,側身站,左手握拳,右手推掌,目視前方,仿佛自己就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小將軍,在傳統身段的初體驗中觸摸昆曲古典之美。
篆刻展柜前,一方方“會講故事的石頭”讓孩子們流連忘返。講解員揭開印章奧秘:“這些石頭印章是古人的身份證,古代皇帝的印章叫玉璽,百姓的印章叫私章。印章分三部分,包括頂部神獸造型的‘紐’,側面刻字簽名的‘邊款’,底部蓋章的‘印面’。印章字體用篆書,是秦漢時期的古老文字。”講解員還告訴小記者們,柯軍老師把《牡丹亭》《西游記》等昆曲名篇故事刻在石頭上,讓印章變成“會講故事的石頭”,為冰冷的石頭賦予了鮮活的生命力。
臉譜展柜前,講解員為小記者們上演了一場生動的“表情包”解讀課:孫悟空的金色眼眶、關羽的忠義紅臉、張飛的炸毛黑臉、趙匡胤眉宇間的龍紋帝王氣……原來,臉譜堪稱戲劇里角色的“表情包”,一看臉就知道是誰。在DIY“臉譜猜猜樂”環節,孩子們用顏料給空白臉譜涂色,創作自己專屬的臉譜作品。小記者們畫筆與創意齊飛,流淌著對傳統文化的天然親近。
南師大附小二年級的李彥霖同學自豪地展示著自己創作的臉譜作品,“這是我畫的竇爾墩的臉譜,這個臉譜顏色很多,有點難畫,不過畫臉譜很好玩。”來自南師大附屬中學新城小學三年級的胡軒豪同學是第一次參加小記者活動,對于從小喜歡國學,學習過國畫和書法的他來說,今天的活動內容讓他特別感興趣,聽得非常認真,畫臉譜的時候,更是興致勃勃。南京外國語學校明遠小學的榮嘉俊已經參加了很多次小記者活動了,全程參與的榮爸爸道出了許多家長的心聲:“今天這場活動引領孩子們了解非遺、浸潤傳統文化,對文化傳承意義深遠。”當小記者們好奇的眼睛與600年的昆曲之美相遇,當稚嫩的手觸摸篆刻的溫度、描繪臉譜的表情,柯軍老師所倡導的“最傳統即最先鋒”的藝術魅力,便悄然在這探秘之旅中落地生花。
現代快報/現代+記者 袁永紅/文 王玉秋晨/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