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劇泰斗張德成
張德成(1886—1967),祖籍四川省巴縣,幼年喪父,隨母到自流井投靠親戚,居自流井區石塔上。
張德成7歲拜宗吉山(藝名白甘蔗)為師,在“群林班”學娃娃生。10歲起,在自貢、郫縣、什邡、成都、宜賓、瀘州、資陽、內江等地搭班演出,藝名“小偏褡”。他在各地搭班,顛沛流離,飽嘗園東、班主的凌辱。特別是在他年輕換嗓時期,連跑龍套都受人嫌棄。在困境面前,他沒有泄氣、沒有灰心,執著追求川劇藝術,堅持每天練功練嗓,遍訪名師益友,刻苦鉆研藝術。到二十六七歲后,嗓音逐漸恢復。步入中年,表演、唱腔已近爐火純青,馳名川南。
民國二十三年(1934)至三十四年(1945)年,張德成輾轉于重慶萃芳茶園、章華、又新等場地演出,聲譽大振,被譽為川劇表演藝術的生角泰斗。他主演的戲有《龍鳳劍》《揚州恨》《轅門斬子》《殺家告廟》《孝孺草詔》《文公走雪》等,在川劇舞臺上塑造了一系列剛正不阿、浩氣凜然,愛國愛民的志臣義士形象,在觀眾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他的唱工戲《雙金丹》《盜白旄》《困夾墻》等,唱片公司還灌制成唱片,發行國內外。
張德成(中)演出劇照
抗日戰爭時期,張德成任中國戲曲協會理事和陪都(重慶)分會理事長。為總結經驗和發揚祖國文化藝術,他憑著倔強性格和堅韌不拔的毅力,寫成《川劇內影》一書,郭沫若應邀作序,對這本書給予了很高評價。序言寫道:“中國戲劇保存曲調之豐富者,聞以川劇為最。近年時代巨變,伶工零散,已存者復有墜失之虞,識者憂之。張君德成,斯道名宿,就平生實地經驗,撰成《川劇內影》一書,于舞臺布置、唱工、做工等敘之綦詳,此固為伶界友人之寶典,即我輩說唱民間藝術形式之藝術者,亦應有所引襯,故樂為之序,以傳于世。”后因黃色靡靡之音彌漫舞臺,他一氣之下,于民國三十四年(1945)離開又新,在家閑居。次年,國民黨發動全面內戰,文藝界一些進步人士撤離重慶,他主演《漁父辭劍》為其餞行。這個時期,他還以自己財產甚至性命,保釋中共地下黨員屈楚等人。
張德成演出《柴市節》劇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張德成又重新登上川劇舞臺上。1950年擔任重慶市戲曲改進會主任,同時被邀請為重慶市各界人民代表會議代表。1951至1955年,又先后任重慶實驗川劇院院長,西南川劇院副院長。1951年進京,周恩來總理贈送他一件呢大衣。1953年全國第一屆戲曲會演,他獲文化部頒發的榮譽獎狀。1956至1958年,西南川劇院撤銷后,任四川省川劇院院長、重慶市川劇院院長。1962年4月開始,他經過兩年多艱苦努力,完成長達70余萬字的《川劇高腔樂府》著述,1964年12月出版問世。
周恩來與張德成親切握手
張德成生活儉樸,熱心公益事業。每月工資只留出30元作為他和老伴的生活費,其余積存起來,踴躍購買國家公債。3年經濟困難時期,他捐獻給重慶市川劇院1000多元。1962年回自流井探親,耳聞當地民辦學校經費困難,他又拿出積存的2000元,支持自貢發展教育。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張德成橫遭迫害,1967年12月16日含冤逝世。
來源:自貢方志(據《自貢市志》)
供稿:自貢市地方志辦公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