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刀花鼓與銀花絲
飛刀花鼓
刀影鼓韻里的驚險傳奇
飛刀花鼓是四川省地方曲藝劇種中的瑰寶。它以鑼鼓伴奏演唱故事,并巧妙地融入拋刀擲棒等雜耍表演,形成于清咸豐年間。
飛刀花鼓
表演現場,猶如一場驚心動魄的視覺盛宴。幾把飛刀、幾根花棍、幾把鋼叉在藝人手中來回翻飛,霎時間,周遭一片刀光劍影。藝人手持木棒、火棒及特制的刀、叉等物,一面演唱著明快的四川小調,一面將手中的物件向空中拋擲。一般拋擲三件,空中兩件,手中一件,如此循環往復,讓人眼花繚亂。空中的飛刀如流星般閃爍,卻始終不失誤落地,這背后是藝人高超精湛的技藝在支撐。另一名藝人則作為表演者的得力助手,在一旁打鑼鼓伴奏并伴唱,同時還碎步表演各種舞蹈。兩人載歌載舞,默契配合,既有雜耍的驚險刺激,又有民間歌舞的喜慶熱鬧。這種獨特的表演形式,雅俗共賞,歷來受到城鄉人民的廣泛歡迎。
飛刀花鼓
飛刀花鼓最早起源于四川中江縣,早在北宋年間就已十分流行,并享譽全國各地。據司馬光《涑水記文》和周密《癸辛雜識續集》記載,唐宋時期就有不少蜀人會一種叫“鼗鼓”的雜耍和曲藝,它是飛刀花鼓最原始的表現形式。北宋章獻年間的劉皇后是四川人,就會耍一手熟練的鼗鼓。可見,最早的飛刀花鼓可能曲藝形式重于雜耍形式,且在當時宮廷和上層社會比較流行,是一種高雅活潑的藝術。
至清朝民國年間,飛刀花鼓開始在巴蜀大地廣泛流行。許多民間藝人把它作為一種養家糊口的技藝進行演出和傳播。由于它所需演員不多,道具也不復雜,對演出場地的要求也不高,因此在街頭巷尾、廟會燈會和街市鄉村都能見到它的影子。每當演出時,人們層層圍觀,不時爆發出驚嘆聲和熱烈的掌聲。尤其是耍飛刀的演員手執七、八把鋒利的小刀接連不斷地拋向空中時,人們更是激動得拍痛了巴掌。
飛刀花鼓
飛刀花鼓的演唱曲目多為民間小調,諸如《山伯送行》《山伯訪友》《孟姜女哭長城》等,都是老百姓耳熟能詳的故事,且唱詞通俗,曲調平實,受到老百姓的喜愛也在情理之中。而且,其唱詞隨時代變遷而不斷創新,這反映了民間藝術生生不息的生命力。這門來自巴蜀大地的獨特民間藝術,還受到國外觀眾的熱捧。法國國際廣播電視臺墨西哥駐法國記者亨利克觀看演出后,激動地稱贊說:“你們的花鼓藝術就像一朵鮮花,永遠開在法國人民的心里。”1998年,來自四川成都的飛刀花鼓還隨中國民間藝術團遠赴日本進行表演。這說明來自東方的傳統民間藝術同樣可以打動異國人民的心靈,世界上所有的藝術形式在本質上都是相通的。
然而,當今飛刀花鼓的現實生存狀況并不樂觀。以成都市青羊區飛刀花鼓世家陶明成老先生為例,在他去世以后,其孫劉陶成了這門技藝的唯一傳人,每次演出,都特邀著名連簫表演藝術家牟慶云客串協助其表演,可見這門藝術面臨后繼乏人的困境。因此,對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已成為新時期文化工作的重點。
銀花絲
金銀絲縷間的匠心絕唱
銀花絲,作為成都金銀器制作技藝中的瑰寶,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在青羊區非遺中散發著獨特的光芒。它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春秋戰國時期的“銀錯工藝”,后歷經各朝各代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銀平填花絲技藝,簡稱銀花絲。
銀花絲
成都銀花絲技藝在明清時期最為繁榮,當時成都城東門昌福館一條街上,各種銀打造店鋪和銀樓鱗次櫛比。這些銀樓和作坊制作的各種首飾,都是將白銀抽拉成細若毫發的絲,盤繞平填制成各種精致的小花盤、花瓶,金鉆銀繞,富麗典雅。或將銀絲堆累做成梅、雀、石榴等動植物圖案半浮雕,用以服飾,栩栩如生、楚楚動人。
今天的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依然堅持一千多年的傳統技藝,以高純度的白銀為原料。先將純銀通過30余道工序抽拉成不同粗細的白銀絲,然后通過手工反復幾次絞合,揉搓在一起,再將穿絲通過碾壓、挫等工藝加工成各種不同的花絲,如麻花絲、桂花絲、光絲、壘絲等。
銀花絲制作工序
銀平填花絲技藝在配絲上非常考究,絲的種類繁多,有“素絲”和“花絲”之分。“素絲”有圓絲、方絲、扁絲、三縷絲等,各自折光不同,用途有別。而“花絲”種類更加不勝枚舉,有體態各異的麻花絲、桂花絲、水紋絲、羅紋絲;質感不同的夾絲、穿絲、果絲、槽絲;色澤各異的辮絲、拱絲、滾筒絲、羅紋絲等,不一而足。絲有長短之分、粗細之別,一絲之變,形態迥異。銀絲纖細者如毫如發,方勁者如鉤如戟。在光的作用下,各種銀絲明暗層次對比鮮明,整體散發出月光般柔和之美,純靜、典雅、富麗。
成都銀花絲的代表作有《龍架薰球》《鳳架薰球》《蓮頂花薰》《錦雞芙蓉盤》及《國寶熊貓》等。近年來,一些巨幅作品,如直徑達105厘米的銀絲大掛盤、高約170厘米的《玉羽迎春》掛屏、金絲燒蘭《大龍舟》等,都堪稱銀花絲技藝史上空前的作品。
《龍架薰球》
《錦雞芙蓉盤》
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以白銀為材料,綜合運用花絲和鏨刻、填絲、壘絲、穿絲、搓絲、焊接等技藝,按照設計要求精心制作出各種手工藝品,其成品具有較高的藝術和收藏價值。其制作工藝復雜精細,從設計、配絲、編制邊框、圖紋填充、焊接到成品,需要經過手工無胎成型、堆累、穿紐、打磨、拋光、鑲嵌、洗色、防氧化處理等十幾種技法,至少需要30道工序,需要剪刀、攝子、踏刀、釘錘、規尺、格絲板、小焊槍等各類工具。
銀花絲制作
2008年,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編號Ⅷ-121。這一榮譽不僅是對銀花絲技藝的高度認可,也為其傳承和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目前,成都金銀制品有限公司是傳承這項古老技藝的單位。公司有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3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1人。在企業改制的同時,也有一些藝人走出公司,散落在民間,成為銀花絲民間的傳承人。像白德蓉,作為留在金銀制品有限公司的一位銀花絲技藝傳承人,從1991年進入成都金銀制品有限責任公司(原成都金銀制品廠)起,在工藝美術行業工作已有多年。自從藝以來,一直在生產一線從事銀花絲工藝品的生產制作,主要擅長金、銀細工(擺件)、金銀首飾制作技藝,生產制作了上千件精美的銀花絲產品。還有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成都銀花絲制作技藝)傳承人道安,從事銀花絲設計、創作多年,在繼承傳統銀花絲技藝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研究,結合現代裝飾畫的表現形式,創新出了銀絲畫,并于2001年榮獲了國家專利。
飛刀花鼓與銀花絲,作為青羊非遺的杰出代表,它們承載著歷史的記憶,傳承著先輩的智慧。在時代的浪潮中,它們面臨著機遇與挑戰。我們期待著更多人能夠關注非遺、熱愛非遺,讓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來源:青羊地方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