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夜晚,和一頓煙火氣的宵夜很配。這段時間,新開業不到三個月的寶山羅南夜市在網上很是火爆。而在幾年前,這一帶多的是各種野生攤檔,環境衛生、噪音擾民投訴不斷,那么,“馬路野攤”們是如何轉正,并快速出圈的呢?
“99五斤大蝦、炒菜、鍋包肉、烤魚都有,可以來看一看。”
晚上7點多,羅南夜市已是人聲鼎沸,食客們在100多個攤位間穿梭覓食,燒烤、炒粉、小龍蝦,價格適中,煙火氣十足。
市民紛紛評價:“來了四、五回了吧!”“煙火氣濃,選擇多!想吃什么就吃什么,我們基本每個禮拜都來。”“人氣旺,自在舒服,價格也實惠。”
今年5月,地鐵站旁的這塊空地,正式變身周邊居民的“深夜食堂”。夜市開業才兩個多月,在社交媒體上逐漸走紅,一晚上最高客流突破三萬人。
也有市民專程趕來:“抖音上看到,趕了十幾公里過來!白天上班挺壓抑的,下班后吃個燒烤、擼個串,感覺特別舒服、解壓。”
“老李家鐵板魷魚,你要哪一種?”
李蘭才的烤魷魚攤,生意相當不錯。在進入夜市之前,67歲的李蘭才,常年過著擺野攤、打游擊的日子。“以前的日子真不是人做的。”老李邊忙活邊回憶。曾常年深夜十點才敢推著魷魚攤出來,還要時刻提防城管巡查。
為了給妻子治病,老李幾乎花光了積蓄,小小的烤魷魚攤,是兩口子的生計所在。老李原先擺攤的地方,就是攤主們自發聚集而成的馬路集市,阻礙通行、臟亂差、擾民等各種投訴不斷,但反復治理又反復回潮,讓屬地政府很是頭疼。“光靠堵不行。”羅店鎮城市運行管理中心副主任姜昊道出了轉變的鑰匙,一個“疏堵結合”的方案誕生了。
去年6月起,羅店鎮對流動攤販進行意愿征集,考慮了不能擾民、不能阻礙交通等條件,最終選了這塊3000多平方米的場地開出夜市。老李也終于擁有了自己的固定攤位,管理方還主動為其減免了部分租金。“一個月省下一千多,夠我們兩口子生活費了。”他黝黑的臉上有了踏實笑容。
不再需要東躲西藏,攤主們可以用更多精力,專心做好生意。安穩下來的攤主們把心思都放在了生意上:食材堅持從山姆、盒馬采購,保留電子發票;回頭客夸贊包飯好吃,攤主認真回應:“品質一定要好,不能糊弄。”
夜市對攤位的經營時間、環境衛生和消防安全都有明確要求,攤檔要加裝油煙凈化設備,人員要有健康證,還有專人不時來抽查進貨單據等。
“這個水到時候清理一下或者下面接個桶,不要讓這個海鮮水流得到處都是。”羅南夜市負責人朱建岡嚴格管理:“食品安全是重中之重!三次整改不了就得勸退。”
夜市的蓬勃,還吸引來了年輕人,在這里實現自己的創業夢想。
“打包還是現在喝?”“現在喝。”
一個賣飲料,一個賣燒烤,90后的小吳兩口子,攤位前總是大排長龍。兩個月前,他倆都還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下班后有時在路邊支個野攤賣燒烤飲料,知道這里開了夜市后,兩口子索性把小野攤轉了正,辭去工作,做起了全職攤主。
茶飲攤主小吳小吳笑著說:“正規化了,也沒有城管趕。現在以擺攤為主業了,月收入加起來三四萬塊錢。”夫妻倆的檔口相隔十幾米,都起名為“水花”,意思是希望他們的小攤檔,能讓一成不變的生活激蕩出新的水花。燒烤攤主小楊道出他們的銷售技巧:“買她飲料能在我這打折,買我燒烤能優惠她的飲料——這里真是年輕人試錯、做喜歡事情的土壤。”
有智慧的基層治理,讓食客們喜愛的煙火氣和攤主們的創業可能,實現了雙向奔赴,這也許正是羅南夜市走紅的原因。
羅店鎮平安辦主任徐俊表示:我們通過這種接地氣、互利互動的方式,讓羅店基層治理更有溫度、更有人情味,打造亮點便民點,目標是讓夜市從“網紅”走向“長紅”。
羅南夜市“轉正”記,可以說是一則城市治理的生動范本。多年馬路野攤終獲名分,長效管理跟上護航,青年創業熱情涌入,這背后也是管理思路的轉變:用規范引導代替簡單取締,用溫暖服務激活路邊經濟。它不僅守護了城市的煙火氣,也彰顯了城市包容與精細化管理的力量。
看看新聞記者: 吳迪,孫啟萌
編輯: 王岑峰,張予洋
責編: 李吟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