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來臨,往常以老年食客為主的“長者食堂”里,迎來了一批批“小輩食客”,如何讓家門口的長者食堂,既滿足老人的需求,又成為孩子們暑期的“樂園”呢?
寶山的各個長者食堂可謂是“各顯神通”,主打的就是用自己的“特色手藝”留住這些祖孫們的“幸福感”。
陽光灑滿寶山區羅店古鎮的青石板路,睦鄰中心的長者食堂飄起了熟悉的面香。暑假的食堂中,笑聲里多了些清脆的童音——曾經專為銀發族服務的食堂,正悄悄變身“三代同堂歡樂園”。
從“批量購買”到“祖孫同席”:食堂里的新生態
上午10點,古鎮睦鄰中心長者食堂內的早餐面點窗口擠滿了人。有人甚至拿著一個巨大的箱子現身,一口氣買走了六七十個不同種類的面點。窗口員工一邊麻利地裝袋一邊笑:“這個還不算特別多的,有的一口氣買走一百多兩百多個。”
午餐時間一到,食堂更像在開一個溫馨的“親子派對”。一個跟著爺爺奶奶一起來的胖嘟嘟的小男孩引起了記者注意。被問到自己最喜歡的菜,小男孩激動地指著自己面前那碗熱騰騰的小菜,“麻辣豆腐,我的最愛!”嘴里還沒停下吃飯。“很好,我們經常到這里來吃,孫子特別喜歡,有很多小孩愛吃的菜,下午也可以在這邊多坐一會。”談及對這里的感受,小男孩的爺爺說道。
除了爺爺奶奶,當然也有父母帶著孩子來的。一位媽媽感慨道:“到這里吃可以涼快一點,家里面就不用做了,太熱了,天天燒的話太累了,這邊方便又干凈。最關鍵是暑假這里小孩很多,我們家孩子也有伴兒,吃完能在這兒玩一下午,我也能在這里和朋友們聊聊天。”
面團里的巧思:不止于“玩”的教育
12點孩子們用完午餐后,食堂的角落便熱鬧起來。面點師將兩張桌子拼在一起,接著又端出一盤五顏六色的面胚。菠菜汁染的綠色、南瓜泥調的黃色還有紫薯泥做的紫色,都是用天然食物做的面團。亮相就被孩子們圍得里三層外三層。“好,小朋友們,我們先去洗手,洗完手才能摸面團哦。”面點師話音剛落,孩子們就直沖洗手池。
師傅示范過一遍之后,孩子們就迫不及待地動起了手,瞬間食堂便被歡聲笑語填滿了。
負責人跟記者說:“孩子們暑假來的話,吃完飯也不愿意離開,這里有自己的小伙伴嘛,所以我們工作人員就一起想出了這個招。孩子們揉面團時要學會分辨顏色,捏造型時也鍛煉動手能力。”有位奶奶在旁邊看到,笑著說:“比在家看手機強多了,還能學本事。”
從“吃飯地”到“社區樞紐”:長者食堂的衍生價值
食堂的桌子擦得锃亮,下午也很少空著。孩子們吃完午飯,還可以看看書、跟著老人學折紙、湊在一起拼拼圖。這種“跨年齡互動”正是社區最需要的。羅店古鎮居民多,年輕人白天上班,暑假帶娃的重任落在老人肩上。“以前帶孩子就是在家看電視、逛公園,現在食堂成了落腳點,老人有伴兒,孩子有樂子,我們上班也放心。”一位上班族媽媽的話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
傍晚時分,夕陽透過木窗照進食堂,把祖孫倆的影子拉得很長。孩子舉著自己做的面點炫耀,老人慢悠悠地收拾著桌子,嘴里說著“慢點吃”。這一幕里,長者食堂早已超越了“吃飯”的功能——它成了連接兩代人的紐帶,是社區溫情的具象化,更是城市里最動人的煙火氣。
這個暑假,當卡通面點的甜香混著老人的談笑聲,大家突然明白了一個道理:好的社區服務,從來不是劃定一個框框,而是像這食堂里的面團一樣,能隨著需求慢慢塑形,最終揉進每個人的生活里,令生活充滿滋味……
寶山區“十五五”規劃編制大家談
上海市軌道交通19號線又迎新進展→
從“無縫對接”到“融合滲透”,“序貫醫療”筑牢危、急、重癥患者生命
記者:唐捷 汪美欣
編輯:頡廉杰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寶山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