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近日,路易威登“巨輪”亮相南京西路,其實早在19世紀中葉上海開埠后,沙船就成為當時上海對外貿易的重要紐帶。它不僅是交通工具,也是當時上海社會經濟生活的重要承載。上海市標就是以白玉蘭、沙船、螺旋槳組成的三角形圖案。上海是“因水興港,因港興市”的都市,航運的基礎便是船舶,可以說,上海與船舶密不可分。
許多人不知道,離路易威登“巨輪”步行僅一公里的馬勒別墅內部其實也是一艘“游輪”,這棟別墅的內部架構以游輪設計,主樓東西兩側蜿蜒曲折的樓梯探向兩翼,一翼通向船的“前艙”,另一翼通向“后艙”,而通道上的圓窗看起來則像是海船的內窗。從主樓正門進去,里面是一個寬敞明亮的大客廳,所有的木制構件上都雕刻著花紋,木吊頂上有彩繪的羅盤和駕駛舵,就像船頭一樣。由于馬勒當年致富主要還是靠航運,所以,他把這座外表像城堡的別墅內部裝修得酷似一艘豪華的游輪。整個花園猶如綠色的海洋,草坪邊的一座鏤空石塔,仿佛是大海中的航標燈塔。
文|惜珍
宛若童話仙境的馬勒別墅
▲馬勒別墅
站在延安中路與陜西南路口的人行天橋上眺望,高樓與綠蔭中陡見數個尖尖的樓頂神秘地高聳著,斯堪的納維亞造型招搖著濃濃的北歐風情。最迷戀的還是傍晚時分的馬勒別墅,這時,這座城堡建筑沐浴在夕陽下,建筑輪廓染著淡淡的金黃色,房子仿佛印在云端,猶如童話仙境。
位于陜西南路30號的馬勒別墅是上海灘現存的上千處花園舊邸中,最為玲瓏精致的一處。褐色的尖塔神秘地高聳著,北歐斯堪的納維亞造型異國風情十足,墻面色彩斑斕,精致華麗,在陽光下猶如一座夢幻城堡。馬勒別墅的夢幻色彩源于它的故事,那是和這座建筑同樣美麗的傳說。因為它象征著愛,一個父親對女兒的愛。
馬勒別墅的命名是因為這幢別墅的主人是一位名叫埃里克·馬勒(Eric Maller)的英籍猶太人。這幢別墅是馬勒專門為他的寶貝女兒建造的,這個溫情脈脈的傳說讓這幢獨特的建筑染上了一層粉紅色的基調。那天午后,在上海的一個寓所里,馬勒美麗卻又多病的小女兒做了一個綺麗的夢。夢中,小女孩走進了她在安徒生童話中讀到的坐落在云端里的、有著許多彩色尖頂的華麗城堡。她走進去,看到一間間可愛的小房子,她在一個個房間里流連忘返。突然,城堡像船一樣移動起來,在一望無垠的海洋中駛向父親常常提到的英格蘭故鄉,又好像帶著她來到在童話故事中讀到的北歐山地。小女孩醒來后,夢中的美麗城堡一直在眼前晃動,她就把夢中的城堡畫在一張紙上。冬夜,外面北風呼嘯,在客廳里火光熊熊的壁爐前,小女孩坐在爸爸身邊,小手中拿著自己的畫邊給爸爸看,邊向爸爸描述畫中的童話城堡。在冒險生涯中很少動情的馬勒頓時被愛女的敘述感動了,他抱起女兒,對她說:“寶貝,爸爸為你建造一個這樣的城堡好嗎?”“太好了!”女孩高興地拍著小手跳了起來。這位父親沒有食言,他決心要圓女兒的夢。
1927年,馬勒果然投入巨資,買進了陜西南路的這處地產。馬勒喜愛并精通建筑,他請來了華蓋建筑事務所,他和設計師一起,按照女兒描述的夢境精心設計了這座具有童話色彩的花園別墅,于1936年正式建成。別墅里共有大小不一的106個房間,而且每一個房間的款式都不一樣。當然這只是個傳說,也許因為故事本身的動人,也就很少會有人去追究它是否真實,但我喜歡這個故事,因為它是愛的象征。
▲馬勒別墅門口有一對石獅
小姑娘的夢中城堡是在北歐山地,我去過北歐,在那里我明顯地感覺到挪威王國有著和丹麥一樣的童話情結,人性對自然的依戀在挪威建筑里毫無保留地流露著,這也非常吻合女孩的夢境。鑒于此,設計師把別墅建成了北歐挪威建筑風格。主樓為3層,房頂上矗立著高低不一的兩個四坡尖塔形屋頂。屋頂的東塔頂高近20米,西塔頂比東側高,約25米,東西塔頂的4個坡面上都筑有拱形凸窗,尖頂和凸窗上部都飾有浮雕,既增加了塔頂內的采光面,也增添了建筑的美感。屋頂高尖陡直,具有典型的挪威建筑特征。因北歐冬天多雪,為了防止屋頂被雪壓坍,所以屋頂大多做得很陡,使雪無法積厚,陡直的屋頂有利于抵御寒風侵襲和減少屋面積雪。塔頂的表面是由特制的金屬青鋁瓦呈鱗狀覆蓋而成,在陽光下熠熠閃光。在主樓南立面上有3個垂直于主屋脊的造型優美、裝飾精細的雙坡屋頂和4個老虎窗,連同東西及北面3個四坡頂尖塔交織在一起,使整幢建筑看上去宛如一座華麗的小宮殿,十分奇幻。
馬勒雖是英籍猶太人,但他發跡在中國,所以樓房的外形雖是北歐挪威式,花園和樓內裝修的許多細節卻融入了中國元素。主樓門前是整幢建筑的向陽面,是4個立面中最華美的一面。在主樓的大門兩端,就像中國傳統的豪門大宅一樣,放置了一對石獅子,雖然石獅口中沒有石珠,造型像是一對西洋獅子狗,但這樣的擺設是地道的中國傳統造型。花園四周圍著用泰山面磚砌貼的高高的圍墻,深褐淺褐色的磚面縱橫拼貼,墻頂覆蓋著黃、綠色的中國琉璃瓦,顯得格外富麗堂皇。主樓梯間的圓形天窗裝有五彩剔透的彩色玻璃穹頂,每逢麗日,陽光透過彩窗,很有些愛麗絲幻境中的味道,充滿童話中的空靈意趣。
▲內部裝飾及壁爐
在馬勒潛意識里,這幢住宅,不僅有愛女的夢,也算是紀念自己早年的冒險生活。由于馬勒當年致富主要還是靠航運,所以他把這座外表像城堡的別墅內部裝修得酷似一艘豪華的游輪。整個花園猶如綠色的海洋,草坪邊的一座鏤空石塔,仿佛是大海中的航標燈塔,在它的旁邊有一塊有著上億年歷史的杏樹木化石。
▲通道的圓窗仿海船內窗,木吊頂上有羅盤和駕駛舵
仔細看去,這棟別墅的內部架構確實像是一艘游輪。主樓的建筑各層分隔較為復雜,東西兩側蜿蜒曲折的樓梯探向兩翼,一翼通向船的“前艙”,另一翼通向“后艙”,而通道上的圓窗看起來則像是船上的船舷。從主樓正門進去,里面是一個寬敞明亮的大客廳,所有的木制構件上都雕刻著花紋,木吊頂上有彩繪的羅盤和駕駛舵,就像船頭一樣。寬敞明亮的大客廳豪華氣派,迎面兩根大理石圓柱高達3米,旁邊還有多處半圓立柱嵌入墻面與方柱相衡。木制圓拱主門套和半圓形的窗戶、拼花柚木地板,處處顯示主人一擲千金的豪奢。主樓梯呈十字形,連接各樓層平臺。整幢建筑內的樓梯特別多,且都為仿制游輪樓梯,回旋曲折的扶梯一個接一個,時而向上,時而向下,四通八達。即使是同一樓面的房間,有的也必須通過樓梯才能貫通,越往上,樓梯越窄,這就使空間產生一種撲朔迷離之感,使人仿佛置身于童話中的迷宮。每層樓梯口均設有非功能性的圓形窗,酷似海船的密封窗。置身其間,宛若生活在海上。在那些欄桿和柱頭雕刻的細部,也多是與船舶相關的圖案,如船舵、船錨、沙船隊、海浪、海上日出、海上作業等,連地板也拼出了海草、海帶的紋路。每間房間風格迥異,一幅幅木雕畫面全是船隊的海上情況。在通往3層一個房間的門口上端,設計了一圈橢圓形的圍欄,圍欄上空是裝有彩色玻璃的室內穹頂,陽光透過玻璃在室內灑下一片金黃,呈現出斑斕柔和的迷人色彩。到了夜晚,四合的夜色猶如海水,月光照進半透明的窗,使人恍若置身于在大海上悠悠行駛的豪華游輪之中。洋樓的尾部,有一舵狀之物,象征正在劈風斬浪的船舵。走在樓道里,時不時地還能撞上一個個佛龕,就像漁民在船上供奉的菩薩,保佑著主人一帆風順一樣。
▲彩色玻璃的室內穹頂
▲仿制游輪樓梯,時而向上,時而向下,四通八達
馬勒別墅花園在主樓南側,現花園周圍有灌木環繞,中間是一片草坪,同樣以泰山磚鋪成的步行小徑,曲徑通幽地圍繞著草坪。草坪上屹立著一匹和真馬同樣大小的青銅寶馬雕塑,外形粗壯敦實,雄健有力,但不耀武揚威,只是默默佇立。這匹馬的原型是一匹名叫布勞尼克·希爾的賽馬,馬勒最初闖蕩上海灘的歷史,就是由這匹馬用它的四蹄書寫的。它曾給馬勒帶來了財富,被稱為功勛馬,它就在銅馬基座下面長眠著。馬勒對這匹功勛馬有著教徒式的感恩,在建造別墅時,特地把他的寶馬銅像設在本該放置其家族要員雕像的草坪中央,這是馬勒對使他發跡的這匹阿拉伯賽馬的紀念。
▲青銅寶馬雕塑
馬勒別墅的建成不但圓了馬勒寶貝女兒的夢,全家人還在里邊過著舒適安逸的奢華生活。可惜好景不長,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本軍隊占據公共租界,馬勒因是猶太人,全家被趕往集中營,這里成為侵華日軍的一個俱樂部。抗戰勝利后,這里又淪為國民黨特務機關的駐地,常人無法涉足其間,因此它一直蒙著一層神秘的面紗。馬勒一家從集中營出來后,身心遭受了巨大創傷,便離開了上海,從此再也沒有回來過。
新中國成立后,馬勒別墅成為共青團上海市委所在地。2001年1月,團市委搬出后,有關方面投入了千萬元資金進行“修舊如舊”后,在保留原有風格的同時,把它改造成為“衡山馬勒別墅飯店”,于2002年5月對外經營。2008年,馬勒別墅再次進行修繕保養,恢復了往昔的歷史風貌。
作者介紹
惜珍:本名朱惜珍。上海作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永不飄散的風情》《花園洋房的下午茶》《梧桐深處的別戀》《在上海尋找上海》《走進草根藝人》《永不拓寬的上海馬路》《上海:精神行走》等城市文化專著。《永不拓寬的上海馬路》電子書被美國斯坦福大學和埃默里大學圖書館引進。
編者按:
本欄目來源于1994年2月8日創刊的《靜安報》副刊《百樂門》。在微信平臺,“百樂門”將以全新形式向讀者展示。每周定期推送,換個角度閱讀靜安。投稿可發至 jinganbao2016@126.com
作者:惜珍
圖片:部分由作者提供,施丹妮
編輯:施丹妮
資料來源:東方出版中心《上海:精神的行走》
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靜安官方微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