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陽故宮斑駁的宮墻東側,一座鐫刻“奉天承運”牌匾的現代建筑靜立于此。這里珍藏著中國最古老的制藥基因——沈陽清宮藥業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正是1636年成立的清宮太醫院御藥房。當陽光透過琉璃瓦灑在乾隆御批“行仁道,以藥濟”的復刻匾額上,一部跨越四個世紀的濟世史詩徐徐展開。
龍興之地:天命年間的醫藥啟蒙
天命十年(1625年),清太祖努爾哈赤遷都沈陽時昭告群臣:“藥之者,雖苦口能祛疾焉”。這聲震徹關東的宣言,揭開了滿清皇室重視醫藥的序幕。天聰九年(1635年),皇太極更提出“人身血脈,勞則無滯”的養生觀,為太醫院奠定理論基礎。
康熙、乾隆二帝將醫藥推崇至極:康熙六巡太醫院,命太醫繪制《五臟六腑圖說》;乾隆親訂“四黃清心丸”組方原則:“牛黃鎮驚為君,三黃瀉火為臣”;
太醫院藥庫專設“道地藥材七十二屜”,長白人參、西藏麝香、云貴朱砂皆列其中。
集大成者:紅墻內的方劑革命
《清宮醫案》記載,為精研“起死回生之術”,太醫院開啟空前創舉:廣納百家:網羅漢醫張氏傷寒論、蒙醫解毒術、滿族熊膽炮制法;古方再造:以安宮牛黃丸化裁得“四黃清心丸”,增滑石利濕、冰片開竅;秘制工藝:朱砂必經“水飛百日”,煉蜜須達“拉絲三寸”,裹金衣時禁用鐵器。
破繭重生:從計劃經濟到市場弄潮
1949年,新中國將清宮秘方授予國營沈陽康達制藥廠。老藥師李元啟在回憶錄中寫道:“熊膽救心丸配方鎖在檀木匣,鑰匙由三代人傳承。”關鍵轉折接踵而至:1995年改制潮:沈陽康達制藥集團有限公司掛牌,首推“清宮”商標;2017年并購:好醫生藥業注資重組,百年老字號擁抱現代管理。
薪火永續:宮廷智慧的當代回響
今日的清宮藥業,在“奉天承運,既壽永昌”理念下煥發新生:工藝守正:GMP車間保留“煉蜜滴水成珠”核心工藝,朱砂重金屬殘留控制達歐盟標準;文化傳承:太醫院裹金術申遺成功,青年藥師團隊復刻雍正年制藥器具;惠澤民生:39個批文產品覆蓋心腦血管、風濕骨痛領域。
車間墻上“慎終如始”的訓誡,恰是384年未變的制藥初心——從手研缽到超微粉碎機,從龍紋藥匣到智能倉儲,變的是載體,不變的是那句“先正己,后正人”的濟世誓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