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目紀實】
從課堂到社區,急救知識照進現實
近日,田林中學“心肺急救社區行”項目化活動在田林街道社區學校圓滿收官。這場由田林中學攜手街道紅十字會打造的公益科普活動,以“四大展區 + 沉浸式體驗”的創新形式,為社區居民帶來了一場“可觸摸、可操作、可帶走”的急救知識盛宴。
項目紀實
【多維展區】
學生主創的急救知識矩陣
·資料區:展板前的知識共鳴
藍白配色的“心臟驟停預防”與“心肺復蘇”展板前,不少居民駐足觀看。學生志愿者詳細講解著展板上的心臟驟停高危因素及日常預防知識,搭配心肺復蘇流程圖解,讓居民們頻頻點頭。
·建模區:會“說話”的急救教具
建模區10余件學生手工教具前圍滿了體驗者。肺呼吸模型拉一下底下的橡皮膜,"肺" 就擴張了,一位爺爺連連點頭;精致的肺泡模型讓一位阿姨看得入神,連連贊嘆孩子們的巧手。自制動態血液循環模型展示了心臟泵血路徑,居民邊互動邊驚嘆:“原來我們身體里的血液是這樣流動的!”
“按這個綠點就不傷骨頭?”一位爺爺在“安全按壓定位器”的胸骨模型上反復觸摸綠色安全區與紅色危險區。一旁的學生志愿者又遞過來按壓深度節奏器說:“爺爺,跟著《最炫民族風》節奏,按壓這個綠點的位置!”志愿者們不斷穿梭其間與居民互動,用手中的模型配合通俗易懂的講解,讓抽象的急救原理變得可觸摸,引來居民們的連連稱贊。
·游戲區:急救知識歡樂闖關
“答對題才能擲骰子!”急救飛行棋前,居民們躍躍欲試。網頁版“救護員闖關”及“沙灘排球”游戲同樣吸引了很多圍觀的居民,到處充滿了歡聲笑語。社區學校李老師說:“沒想到氣氛這么好,平時嚴肅的急救知識,讓孩子們做成了人人愛玩的游戲,真是太有創意了!”
急救知識
·實操區:智能技術賦能急救技能
“真的有17%氧氣啊,原來呼出來的不都是二氧化碳嘛,人工呼吸真的是有用的。”傳感器測氧臺前,學生志愿者用保鮮袋收集氣體,電腦屏幕上顯示的數值讓一位居民連連稱奇。旁邊的“貼紙定位心肺復蘇”前擠滿了圍觀的居民,學生志愿者們分階段對居民進行指導,居民們一個個摩拳擦掌、紛紛練習。當聽到正確按壓語音提示、看到模擬人胸廓鼓起時,全場響起熱烈的掌聲。
活動結束,志愿者們還贈送了居民“定制帆布包”及“急救手冊”,帆布包正面是田林中學校徽 + 學生設計的急救盾形 Logo,背面的二維碼可鏈接上海急救中心!學生自主設計的文創產品成為了“移動課堂”,搭配“急救手冊”,將科普觸點延伸至日常生活,形成“一次體驗、長期影響”的傳播閉環。
【居民心聲】
這場活動“很實用、很有意義”
在小記者對居民們進行采訪環節中,居民們紛紛表示:“以前只在電視里看到過怎么急救,從來沒有真正操作過,今天在這里學會了,很開心,下次我也可以救人了!”“今天看到小朋友制作的這么多模型,讓我學到了很多知識,我對急救的步驟和要點了解地更清楚了!”“小朋友們講得很好,模型也做得很贊,急救動作也做得很棒,這個活動很實用、很有意義!”“希望這樣的活動能夠多舉辦一些、最好能定期在社區舉辦!”居民們的這些心聲是對本次活動最好的肯定......
經現場調研統計,100%的居民表示“如果某一天遇到心臟驟停患者,會進行施救,且非常有信心!”
【項目回望】
兩個半月,看見成長的力量
從設計調查問卷、實地訪談調研急救痛點,到各類宣傳材料制作和反復打磨優化,再到演練講解話術,整個項目歷時近兩個半月。項目負責人陳老師表示:“盡管有些作品還略顯稚嫩,但孩子們在項目化實踐過程中深化了生物學知識,通過走進社區提升了社會責任感,這正是教育的意義所在。”
【致謝與展望】
在田林街道紅十字會、社區學校及學校各部門的多方協同努力下,這場“心肺急救社區行”項目活動成為兼具教育價值與社會意義的實踐課堂。正如居民在反饋中所說:“希望多舉行一些這樣的科普活動”,學校已將本項目資料收集入校“資源庫”,未來將走進更多社區。
來源:上海市田林中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