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事關美國國債一事,再度成為外界關注的焦點。
畢竟,此前有說法表示,美國國債將于6月到期,美債即將崩盤,結果并沒有發生。
如今不僅考慮不到任何暴雷的跡象,甚至美股還在持續飆升。
這可是讓很多人感到不可思議,美債為何沒有暴雷?
事實上,最初報道這則消息的是美國媒體,去年年底,美媒聲稱“2025年,將有美債到達最高峰,累計有9.2萬億美債即將到期”。
且不說這9.2萬億美元的出處是否準確。
這其中屬于美媒故意偷換概念,所謂9.2萬億美元屬于偷換概念,平均每個月為8000億美元左右,以美國如今的財政實力,通過常規操作,也就是借新還舊完全可以持平。
結果后續的報道卻從全年9.2萬億美元,變為六月份就有6萬億美元到期。
按照美國財政部在4月份公布的數據,2025年6月,短期國債規模約1.27萬億美元,中期國債為1757億美元。
長期國債為零,累計約1.45萬億美元。
如果算上5月和6月的債務滾動新增,最終規模不超過2.3至2.4萬億美元,這與網傳的“6萬億美元到期”,完全是兩個概念。
或者說大家試想一下,美國明知道自己的總債務達到9.2萬億美元,怎么可能將6萬億美元全部放在某個月進行償還?
如果說是前半年累計有6萬億美元到期還差不多,就算有這么多,美國也會在前五個月解決一大半。
【美債沒有暴雷,美國并不安全】
也就是說,“前六個月累計”與“單獨六月份到期”可是兩碼事。
因此,這樣的說法雖然內容比較夸張,但是初期并沒有引起高度關注。
直到島內所謂的專家也發表類似觀點之后,引起越來越多的觀眾關注。
可是了解島內名嘴的都知道,他們一向屬于“假話全不說,真話說一半”,剩下的你自己想,如果被誤導,也不關他的事。
所以這件事的前因后果就比較清晰了。
大概趨勢就是美國媒體先造謠,然后是灣灣造謠,最終是某些人推波助瀾,然后就在大陸引起高度關注。
說到這里,就要普及一些金融、貨幣和美債方面的常識,以免大家被誤導。
據悉,美國國債可以分為交易國債,以及不可交易國債。
如今美國36萬億美元的國債中,有28萬億美元屬于可交易,約8萬億美元屬于不可交易。
不可交易的國債指的是針對特定機構發行,通常不會在市場上進行流通,譬如社保基金特種國債和零利息國債。
可交易國債中,就是指那些可以在市場上自由流通的國債,我們平時所提到的到期國債,也就屬于自由流通的國債。
如果詳細劃分的話,短債規模為6.06萬億美元,期限為三個月至一年。
中期國債為14.91萬億美元,期限為一年至十年。
長期國債為4.96萬億美元,期限為十年至三十年。
此外,還有通脹保值債券約1.6萬億美元。
浮動利率國債約6000億美元。
這就能看得出來,如果中長期美債平均期限為十年,中長期美債總額如果為20萬億美元,平均每年到期的金額為2萬億美元,每個月到期金額為2000億美元至3000億美元左右。
而短期美債大多數以3個月周期進行發行,三個月到期后必須歸還。
然后就能借新還舊,基本上屬于四年滾動一次。
因此,短期美債一年的滾動總量相當于6萬億美元乘以4次等于24萬億美元。
平均到每個月就是2萬億美元左右。
如果算上中長期每個月到期的2千億美元至3千億美元,從去年每個月到期的美債總數,就是2.2萬億美元至2.3萬億美元。
這樣一來,就和上述的數字吻合了。
【美債9.2萬億美元到期,是騙局】
隨后每個月美聯儲通過發行同樣以及略多一些的新債,就可以實現政府運轉。
也就是說,短債規模有6萬億美元,只不過不是一次性到期。
也不是一次性償還,而是在一年之內累計滾動4次左右,發展到20萬億至24萬億美元左右。
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政府不會“一把清”,而是平均每個月都會借新還舊。
但是在不同月份和淡旺季中、新年和法定節假日,每個月的數據也會有所波動。
即便如此,我們相信,早晚有一天會出現1元可以兌換100美元的那一天。
這個時候,很多人就要問了,美國為何要借這么多短期美債?
而不是直接借一年?
原因很簡單。
第一,如今長期美債利息太高,長期借對于美國政府而言并不劃算。
如果短期美債年利息為4%左右,長期美債會達到4.8%至5%左右。
如果算上所有長期債務,會增加美國政府的借貸成本。
這也是為何特朗普與貝森特會熱衷于短期的融資。
第二,從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特別是2020年大流行之后,美債處于急劇膨脹的階段。
從此前的數萬億美元飆升至如今的36萬億美元。
美國的國家信用也在不斷下降。
這個時候,那些手持美債的國家或個人,最擔心的就是美國還不上美債,甚至美國三十年后能夠存在都不好說。
這個時候,如果沒有人接盤,那美國哭都找不到地方哭。
就算強行出售,也會面臨無人接盤的情況。
如果全部出售,美國就會背負5%以上的高利率。
如果是短期國債就不一樣了,雖然美國三十年不一定會存在,但是未來三個月或三年內,美國政府還是存在的。
這樣一來,依舊會有人搶購美債,利息自然會降低。
第三,美國財政支出具有靈活性,有時會面臨短期資金需求或意外支出。
短期國債更加靈活。
就像刷信用卡一樣,可以讓美國政府按照市場變化更加靈活調整資金策略,對市場沖擊也比較小。
因此,美債走到今天這一步,背后是美國政府、美聯儲、市場,多年和多方博弈的結果。
這可不是某個人一拍腦袋就想出來的結果,必須要經過時間的沉淀,具有相對穩定性。
按照這種情況來看,美債未來會不會暴雷?
或者說眼下沒有暴雷,是不是可以認為美國市場就比較安全?
當然不是。
咱們首先要搞清楚美債的內在邏輯,以及與美元之間的關聯。
所謂債券暴雷,指的就是債券的發行機構,由于沒有錢,導致債券到期沒有辦法支付,所發生的違約事件。
這對于發行債券的機構信譽,其實一個巨大的打擊。
甚至還會出現銀行隨時抽貸的情況。
所以,很多機構的原則就是能不違約的前提下,盡量不違約,除非是廢棄的空殼。
只不過美債并不存在這種情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是美債發行主體是美國政府,目前的霸主生活非常滋潤,眼下還看不出棄殼出逃的跡象。
而是美國政府具備發行美元的資格,沒錢之后,一聲令下,美聯儲就會開動印鈔機“大印特印”。
而美債到期需要用美元償還,誰能下令讓美聯儲印刷美元?自然是美國政府。
這樣不就實現“閉環”了嗎?
【美國政府通過借新還舊,不擔心暴雷】
說到這,君明還需要順便說一句,此前很多書籍上寫道,美聯儲是一個陰謀,美元在設計之初就會被美債綁定。
如果要發行美元,就需要先發債,要還債就需要印美元,印美元就需要先借債。
因此,美聯儲的美債永遠換不完,美國人世世代代都得還債。
這一套邏輯中有一個漏洞,那就是美國是英國逃難的新教徒所創立,大部分是純種金毛盎撒人,“含猶量”并不高。
在1792年鑄幣法案通過之后,美國就有了法定貨幣美元與央行美國第一銀行。
那個時候還沒有美聯儲。
美元最初的起源與歐元、人民幣一樣,都是貴金屬,只不過貴金屬攜帶不方便,于是就出現了紙幣。
我們當時稱之為交子或寶鈔,西方稱之為銀行券。
初期有錢莊或銀行的商票,憑借票據兌換相同價值的貴金屬。
而票據本身是沒有價值的,這就是《喬家大院》中的經典一幕。
可是人性都是貪婪的,無論是西方的金銀兌換商,還是東方發行寶鈔的朝廷,很快就發現這一票據可以無限印刷,如果將來還不上該如何是好?
最終他們想通了,還不上就換不上了。
隨后就出現了濫發的“金銀兌換憑證”迅速貶值。
這對于流通與生產,自然會造成巨大的沖擊,導致紙幣與廢紙沒有區別。
后來因為種種原因,導致東西方走上兩條不同的道路,由于我國可以通過海外貿易,用絲綢、瓷器、茶葉交換到大量貴金屬,于是便選擇廢除紙幣,用主幣白銀和輔幣黃金、銅錢的道路。
可是對于西方而言,金銀瘋狂外流,貨幣還比較稀缺,再加上海外貿易需要兌換,不得不保留銀行券。
為了避免紙幣沖擊市場,就建立了準備金,也就是保證金制度。
也就是任何紙幣的發行,都是需要一定數量保值貴重資產的抵押,不能無限濫發。
確保在任何時候,紙幣都能憑借票據馬上兌換等值的金銀與貴金屬。
除此之外,德意志的魏瑪共和國,還出現過用土地作為抵押物的“土地馬克”。
美國當初由盎撒移民組成,在發兵反抗英國統治、停用英鎊之后,延續了這一套做法。
比如說在1781年,華盛頓還處于前線和英軍激戰的時候,在時任財政部長的羅伯特·莫里斯推動之下,美國成立了北美銀行。
這是美國史上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央行,比美國第一銀行成立的時間還要早。
作為原英格蘭富商與國會議員,莫里斯掌握著獨立戰爭時期,幾乎所有財政經濟大權,這家央行實際上復制了英格蘭銀行的模式。
那就是以鑄幣,也就是貴金屬為抵押物并發行銀行券。
銀行券與鑄幣同時使用,用于支付聯邦與州政府所有的開支與稅費,以避免脆弱的新政府走向破產。
而且莫里斯還推動了中美第一條貿易航線的開辟,也就是中國“皇后”號從紐約到廣州的航線,在優厚利潤吸引之下,掀起了美國史上第一次“中國熱”。
因為當時的中國屬于世界貿易中心,美國只是“蠻荒”的窮鄉僻壤,利潤豐厚的中美貿易挽救了當時脆弱的美國經濟和美國政府。
按照相關數據顯示,在1786年至1833年這48年里,從美國向中國駛來的船只達到1104艘,是英國來華總船數的一半。
遠超其他歐洲來華船只總數的4倍。
在這一良好的開端之下,十八世紀九十年代之后,美國對華貿易趕超荷蘭、丹麥、法國等國家,躍居全球第二,僅次于對華貿易一百多年的英國。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中,美國建立的實際上是金銀符合本位制度,用貴重金屬為抵押,發行了貨幣。
而不是用國債抵押印鈔。
按照1792年頒布的鑄幣案,1美元折合371.25格令,相當于24.057克純銀或1.6038克純金。
如果金銀鑄幣出現偷工減料的行為,鑄幣局會違反盜竊罪而被判處死刑。
當時1美元價值24.057克白銀,相當于一枚西班牙銀元。
這也是為何在南北戰爭期間,西班牙銀元一直都是美國主要的流通貨幣之一。
就是因為西班牙在南美占領大量銀礦,白銀供給相當充沛。
之所以后來會取消金本位,就是因為美國政府與州政府之間矛盾愈演愈烈。
因為美國的最高權力,并不是全部掌握在總統手中,大部分權利是掌握在國會議員手中的。
總統只擁有外交權和部分行政權,甚至在早年間的美國,總統的權力更小。
總統想要一言九鼎,就需要得到議員們和資本家的支持。
就像是中國古代武俠小說中的武林盟主,或者現代聽命于董事會股東們的CEO之類的角色。
因此,在這個時候,各個州的權力中心,一直對華盛頓特區是高度戒備的。
很擔心他們會和自己搶食物,就像岳不群提防左冷禪一樣。
而權力中心的人,不僅有當地的豪門,還有世家、富商、大地主和大律師。
由于鑄幣法規定,有了金銀就可以鑄幣、可以印鈔,為何我們不自己干?
所以,統一央行,就與他們形成了競爭。
在1812年第二次英美戰爭危機之后,先后成立了三屆的央行,被各州的財閥在國會上投票取締了。
這就是中樞派和地方派之間的角逐。
就相當于我國古代唐朝的長安與藩鎮之間的較量。
而美聯儲也在那個時候登場。
面對各州銀行如同雨后春筍般成立,還無人監管,于是豪門就很快就露出了狐貍尾巴。
當時除了金銀,美國還沒有統一的紙鈔,各州銀行都可以用金銀為抵押發行自己的銀行券。
這個時候,豪門才體會到自己印錢的快感。
結果多個州開始玩命印鈔,美國金融市場還開始放任式發展,最終促進了美國工業化進程與繁榮,可是暗中卻隱藏著大量泡沫與危機。
1907年,金融危機再度爆發,300多家金融機構紛紛倒閉、3萬家企業也沒能幸免。
這個時候,豪門才意識到不能繼續亂搞,要效仿歐洲各國成立統一的中央銀行。
在平時負責協調統一的政策,遇到金融危機的時候,就可以緊急救助,還能穩定市場、提供信心。
經過反復博弈與互相妥協之后,美國政府與地方各州互退一步。
地方上允許美國政府新成立統一的央行協調管理各州銀行,但中樞要允許地方在央行持有股份。
言外之意就是說,我可以允許你成立央行,但這央行說白了還是我們的。
這就是美聯儲為何會有十二家地方支行、理事會表決機制。
本質上就是中樞和地方相互妥協的產物。
【美聯儲的背后勢力,大到不敢想象】
所以,所謂美聯儲是陰謀論,不過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普天之下,莫非財閥與豪門”罷了。
美元真正開始脫離黃金,用國債作為發鈔的主要抵押物,是在1933年和1971年,兩次取消金本位。
第一次是在1933年,小羅斯福宣布取消金本位。
當時美國所處的環境就是經濟大蕭條。
經濟危機之后,市場需要恢復信心、促進經濟,而羅斯福拿不出這么多鈔票,美國國庫中壓根就沒有那么多黃金。
于是只能讓美元與黃金脫鉤并開始印鈔。
還讓失業的年輕人去種樹、去挖水壩,還給他們發工資。
同時在美國之前實行金本位的英國、日本,早在1931年就取消了金本位。
原因和美國差不多,也是因為欠了很多債,而且債主還是美國。
可是英國取消金本位,與黃金脫鉤之后,法國就倒大霉了。
當時,中東國家還沒有大規模開采石油,自然不存在所謂石油美元。
而猶太人還沒有出現在美國的政壇之上。
那個時候,大洋彼岸的希特勒剛上臺,還沒有對猶太人痛下殺手。
大量西歐的猶太富商也沒有做好向美州遷徙的準備。
自然就不存在猶太人掌控美國。
畢竟,美聯儲的十二家地方儲備銀行股東,是美國的盎撒老錢。
但是其中也有猶太人的影子,比如說歐洲羅思柴爾德家族代理人,沃伯格家族就深度參與美聯儲管理之中。
說到這,基本上就可以視為,美元在1933年以前,主要是用黃金作為抵押,并不是國債。
當時美國手中的黃金數量并不多,還不是二戰之后,手握大量黃金的存在。
而黃金不足造成了大規模的通縮,如果當時用國債為抵押主體,壓根就不會出現這種情況。
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后,是為了主動擴張債務,也就是印鈔。
這個時候,美國的國家經濟才是最大的利益既得者。
通過溫和的通貨膨脹推動經濟增長、促進投資,而不是被美聯儲綁架。
美聯儲可以通過貸款并收取利息,從全美經濟市場中分一杯羹。
至于實際通貨膨脹和債務擴張政策對統治階級利益有一定的損害,是因為貨幣貶值。
而統治集團還可以通過向銀行借貸收購資產而形成對沖。
最典型的證據,就是發鈔權和印鈔權,掌握在美國國會與美國財政部手中。
美聯儲相當于委托代行發鈔而已。
但是在啟動印鈔機之前,美聯儲需要先向財政部提出申請,并提交資產,比如說國債作為抵押物,不可能沒有任何抵押就開始印鈔。
隨后還需要經過財政部審批,由財政部下屬的印鈔局負責印鈔。
按照美國憲法的規定,國會始終擁有鑄造貨幣權,聯邦政府對貨幣發行擁有壟斷權。
這個時候,大家就能看明白了,美國的國會才是幕后掌控者。
什么是美國國會?
是由美國豪門、財閥、世家、大地主、大律師、傳媒藝術、老牌政治家、教科文衛界知識分子們聯合起來的議事機構。
相當于武林聯盟的議事堂、聚義廳。
負責把控美國或全球的利益流動方向,最終大家一起瓜分利益。
同時,理事會成員不會因為政策分歧被解雇,只有出現瀆職或被國會彈劾為理由解雇。
也就是說,美聯儲背后的控制者,不允許美國政府動自己人。
這也是為何特朗普無法解雇鮑威爾的原因所在。
即便鮑威爾屬于代言人,但是執行了美國管理統治集團的共同命令。
在這種情況下,特朗普自然無法開除鮑威爾,開除此人就相當于要得罪美聯儲背后的“東家”。
除非特朗普還想出現一次險些“腦袋開花”的局面,否則絕對不會和鮑威爾過不去。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市場并不安全。
畢竟,凡是存在的必然會消失。
就像美債、美元和美國一樣,終究會消失。
只不過美債崩盤,以及美國市場再度亂成一鍋粥,與我們想象中可能不一樣。
不會突然崩潰,畢竟美國財政部可以通過無限印鈔來續約,只要可以支付,就不會存在違約的情況。
如果美國想賴賬,損失會更大,或者說美國統治管理集團,準備破殼重生。
從目前來看,美國市場還算安全,還有價值,還沒有走到必須破殼重生的地步。
因此,美國政府也會選擇“信守承諾”。
而且美債在歷史上不是沒有出現過違約的情況,1862年就因為內戰出現違約的情況。
1933年,廢除金本位之后,出現違約。
1968年,白銀券兌付違約。
還有就是1971年,美元兌換黃金違約,導致布雷頓森林體系分崩離析。
這樣一來,美債如果不違約,就需要有足夠大的利益,要足以讓美國統治階級集團不顧一切違約。
此前多次違約之后,美國都沒有消失,美元也沒有消失。
如今在美債膨脹、美元隨意印刷的情況下,美元和美債當然不可能一瞬間就崩潰。
必然會很慢,會有一個過程,而且會反復試探,甚至美軍還會下場維護美元的霸權地位。
只有美軍徹底崩潰之后,大家才會意識到,原來已經無藥可救。
屆時,美元就會崩潰。
代表著美元和美債不會像蘇聯解體那樣突然發生,而是會緩慢走向衰敗。
這個過程也許能持續數十年。
衰退的主要表現,是伴隨著不斷貶值、無人問津,只能美國資金印鈔自己收,連法幣和債券都退出流通。
【早晚會有1元,能兌換100美元的一天】
所以,短期內美債不可能崩盤、暴雷。
只不過肆意印鈔之后,美元就會貶值,霸權地位自然會被動搖。
最終就會波及美債,然后“一瀉千里”。
更別提此前美國推出“大而美法案”,除了削減醫療補助、食品補助之外,還提高了5萬億美元的美債上限,讓美債創下新高,達到41萬億美元。
這距離崩潰更進一步。
對此,我們要相信美國,相信早晚會有一天,1元可以兌換100美元。
到了那個時候,用來上廁所都覺得它有點硬。
美國早晚會明白,原來美元不僅是美國人的貨幣,也是美國人的麻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