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社會的構成因子,具有社會性特征,個人的言行舉止、生活方式要和社會一致,和與他們有社會關系的人一致,否則他很難幸福。
但是在現代社會,人們無形中被按等級劃分,每個階層、每個人的觀念、信仰都有差異。比如,社會制度不同的國家之間就存在差異,像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生活等方面的差異;社會制度相同的國家,內部也存在差異,如,在一些歐洲國家之中,藝術被一些階層推崇,卻被另一些階層看成罪惡,其他階層還有可能認為它很愚昧;保守的人認為通奸罪不可饒恕,開放的人卻認為它尚可原諒;天主教禁止離婚,但是許多非天主教徒則把離婚當作改變不幸生活的手段。因為觀念上的分歧,一個保有自己興趣和信念的人,可能在這一群體中受歡迎,而在另一群體中遭到拒絕。
很多人之所以不快樂,就是因為他以及他的喜好不被他所在的群體接受。一個青年人接受了一些新潮的思想,卻發現這些思想在他的生活環境中不被接受。
又因為他已經熟悉了自己從小生活的環境,所以他很容易把自己的生活圈子當作全部世界。于是,當他被指責為大逆不道時,這個青年再也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即使有些群體會認可、稱贊他的思想,他也沒有勇氣再去深入探究這種新思想并追溯它的邏輯形成。
結果,青年人認為自己孤立無援。因為對世界缺乏足夠的認識,人類經歷了很多不必要的痛苦,甚至不少人一生都在經歷這種痛苦,他們感到不容于世,孤立無援,不幸也就開始了。很多人在敵對環境中,為了保持精神上的獨立性,消耗了大量精力。疲勞、不敢深入探求新思想,都會阻礙幸福,人們該及時從這樣的環境中解放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把流俗的觀念灌輸到青年人的頭腦中,使他們自小與公共環境的信仰、習慣相適應,沒有反抗的能力。例如,一個人從小就生活在一種不友好的環境下,這使他敵對一切有益身心發展的東西。
他不敢讀正經的書,因為害怕被嘲笑、被批評。他也不敢培養對藝術的興趣,因為同伴會笑話他沒有陽剛之氣,長輩們也會指責他不倫不類。他有自己喜歡的職業,而且前途遠大。但是,只要這種職業不被周圍的人認可,他只能放棄。因為別人會說:“那是白日做夢,還是繼續做你父親的行當,要好得多,安穩得多。”假如他開始置疑古老的觀念、父母的信仰,那他就會大禍臨頭。
通過這些,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才華橫溢的青年男女都經歷過一個不幸的、受壓抑的童年時期。因為,那種順勢應俗的做法簡直就是一種折磨。可在那些普通的伙伴們看來,這卻是一個幸福的時期。伙伴們進入大學,如果能夠找到和他們志趣相投的朋友,那么他的大學會很幸福。大學畢業后,如果他們在工作中也能找到志趣相投的朋友,那么他的工作也會幸福。
不過,對于那些有才華的人來說情況可能會不一樣。如果他在大城市工作,比如倫敦、紐約,那么他也能找到志趣相投的人,從此以后,他可以不再壓抑自己的信念,不再偽裝自己。不過,如果他在小城鎮工作,還要被迫向那些庸俗的人卑躬屈膝,那么他就必須隱瞞自己真正的興趣和信念,縱使內心孤寂無比,但是每天還要強顏歡笑地生活。
在美國總有這樣孤獨的人。書上告訴他們,有一些地方可以讓他們真實地做自己,但他們放棄了去那里的機會,他們只希望能找到一個志同道合的人暢談人生、理想。
因此,要想實現幸福,就必須找到方法,阻止輿論專斷橫行,這是使那些有才華的人相互了解得到幸福的唯一機會。很多時候,過于怯懦只會加劇問題。你越害怕,跑得越快,狗就叫得越兇,甚至還會咬人;當你對它不屑一顧時,它反而不敢對你怎樣。這是動物的特點。
人類也不例外。你越害怕,別人就越有機會捕捉你,因為他已經抓住了你的弱點;如果你對他不屑一顧,他反而對你無可奈何,甚至還會懷疑自己的能力。當然,這里并不包括那些極端的蔑視,而是一些溫和的方式。比如你的行為有悖于傳統習俗,如穿著不合潮流……這些過失行為,如果不帶挑釁意味,只是輕松之舉,那么即使是最保守的社會也會加以容忍。這些行為在一些人看來也許是精神狂亂癥,在一些人看來,也許不可原諒,對另外一些人來說,卻又是可以接受的。
所有這些,說到底都是一種態度的問題,保守的人之所以不能容忍人們“離經叛道”,主要因為他們自認為是傳統的捍衛者,他們會想當然地把矛頭指向自己。如果不守傳統的人能夠友好地對待他們,向他們表明并無惡意,那么他們就會予以包容。這會使他躲避責難,甚至得到他們的同情。但是,也有一些人,他們的觀點不被接受,遭受大眾非難。這讓他們更不快樂,以致挑釁傳統,這更會使他們與周圍的群體氣場“失和”,顯得鋒芒畢露。
如果把這些人放在另一個群體中,該群體中的人接受他的觀點,欣賞他的志趣,那么他們就會改變尖銳的個性,不再古板頑固、怯弱,而是愉快、輕松、自信、平易近人;從原來的以自我為中心轉變為善于社交、性格外向。所以,如果年輕人發現自己與周圍的環境不相適應,那么在選擇工作時,一定要盡量選擇能找到“知音”的工作,即使這份工作并不會給你帶來巨大的收益。
因為這樣你的內心會愉悅很多,這不是收益能夠換來的,而且會激勵你更加出色地工作。但是現實中卻很少有人這樣去做,因為他們的知識、視野太狹隘了,他們認為世界每個地方都一樣,都存在偏見。所以他們寧愿把時間花在適應偏見上,而不是尋找適合自己的地方去擺脫偏見。
在這方面,有經驗的老年人應多給予指導,因為他們的社會閱歷要比年輕人豐富得多。現在,人們很習慣假設,喜歡心理分析,他們認為是因為年輕人自身的心理紊亂才導致他與周邊環境不相適應。我認為這種說法是不可信的。當某一環境充滿愚昧、偏見和殘忍,那么年輕人與它不和諧反而是一件好事。這就不是年輕人的心理問題,而是環境的污濁問題因為社會意識太強大,就不允許有反對的聲音,因為害怕這些聲音會顛覆社會,所以不惜一切代價地去指責他們,壓制他們,這是不可取的這樣的社會無法取得長久的進步。社會應該找一些方法,減弱“叛逆者的敵對態度,減小其影響。
一個人如果與他的工作、周圍環境相契合,那他是愉快的,更不會有被社會“迫害”一說;但是在他年輕的時候,在他的觀點還沒有受到認可的時候,他往往被無知者掌握,所以會被壓抑,顯得與社會格格不入。
無知的人反而覺得自己無所不知,自以為是地對那些不知道的事情做出判斷。所以一旦他發現一個少不更事的年輕人竟然比自己知道的還要多,還要廣,他就會有壓迫感,覺得自己面臨威脅,因此會怒火中燒,會想盡辦法去打壓他們。在這一階段,年輕人必須經過長期的艱苦抗爭以擺脫精神壓抑,當他沒有擺脫無知者的獨裁統治時,他會感到痛苦失望,精神大受挫折,最后甚至來不及獲得幸福。“天才注定會成功”這種觀點頗為輕松,但是缺乏足夠的事實基礎。
“天才經歷種種困難最后都獲得了成功”關于這樣的說法,我們聽到很多,但是很少有人考證,在青年時期夭折、消失的天才又有多少!如此看來,我們不該把年輕人的成長道路規定得過于死板、刻薄。
老人也好,青年也罷,都有不理智的時候,都有權按照自己的人生軌道抉擇一些事情,年輕人和老人一樣,都有犯錯誤的權利。如果老一輩一味地告誡年輕人該怎樣怎樣做,要求他們唯命是從,這是不正確的。
比如,我是一個青年人,熱愛舞臺表演,但是父母認為演繹事業不光彩,會被人看不起,所以百般阻撓,舉出一連串的反面事例,施加各種壓力強迫我妥協。他們甚至警告我,如果現在不聽他們的話以后一定會后悔,已經有年輕人因為不聽父母的勸告,最終落得悲慘的下場。他們還告訴我,舞臺演出并不適合我,因為我沒有表演天賦音色不佳。他們說的可能是對的。如果我真的“先天不足”,那么不久我就會從別的演員身上發現這一點,但即使這樣,我還是有足夠的時間去選擇另一種職業。但至少自己嘗試了,以后不會后悔。所以父母的意見不該成為我們放棄選擇的理由。
如果父母發現,任憑他們怎樣苦口婆心地勸說,但是你始終不動搖那么也許他們會因為你的態度發生改變,他們發生變化的速度甚至比你或他們自己料想的還要快。但是,如果演藝界的專業人士也認為你不具備表演的天賦,那么自己就真的應該好好衡量一下了。因為對于新手來說,內行的意見是很值得聽取的。現在有很多情況往往是這樣的,很多人除了專家的意見之外,對其他人的意見都無一例外地關注。我們承認,在維持生計、遵紀守法這樣的大事上,我們必須聽從公眾的意見,但是對一些毫無價值的意見,如果我們全部接受,通通屈從,那么肯定會影響我們的幸福。例如消費。現在有很多人,他們并不是為自己的興趣埋單,而是為別人的看法付賬。
因為他們認為如果自己能有一輛漂亮的汽車,能辦得起盛大的宴會,那么別人就會羨慕自己、尊重自己。這就是輿論造成的影響。但是他們很少深入考慮,如果把用來買面子的錢花在公益事業上,比如用這筆錢建造一個圖書館,那么他會受到更多人更大的尊敬。
在這里,我們并不是諷刺輿論,因為那樣將會使自己處于更加混亂的局面。只是說對待輿論,我們應該更冷淡一些,更理智一些,這樣會更加幸福。我們假定,現在有兩種社會形態。形態一,人們不落流俗,對傳統觀念采取審慎的態度,不謙卑,不盲從;形態二,人們墨守傳統,行動整齊劃一。顯而易見,第一種社會要比第二種社會豐富得多,鮮活得多,發展潛力也大得多。
社會中每個人的個性都得到發展,每種類型的特征都得以保留,這樣的社會才具有生命力,每個人都是新的,而不是古老傳統下的復制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