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學習卻是從已知進入未知。
克里希那穆提認為,真正的學習不是簡單地 “積累已知”,而是帶著對 “已知” 的覺察,主動突破它的局限,進入 “未知” 的領域。
克里希那穆提的這句話不僅直指人類認知的本質和成長的路徑,更是指出了現代人“無效學習”的癥結——認知提升的阻礙不在知識匱乏,而在于“已知”對心靈的禁錮。
“已知” 指的是我們已有的知識、經驗、觀念、思維模式和偏見等,它們構成了我們理解世界的 “框架”。
“未知” 則是超越這個框架的領域:可能是新的知識、自己未被察覺的真相,也可能是對自我和世界更本質的認知,甚至是打破自己固有思維后才能觸及的 “可能性”。
“已知”在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的同時,卻往往又構成了我們認識世界的過濾器和框架,阻礙了人們認識的躍升:
一、將 “積累知識” 等同于 “提升認知”,被困在 “已知” 的牢籠中”
不少人的學習,往往是在“已知”的領域內不斷地增加信息量,用舊框架解讀新信息,將學習簡化為“驗證自己偏見”的過程。
這本質上是在“已知”的牢籠里打轉,僅是重復 “收集已知信息” 的過程。
若我們被“已知” 束縛時,學習就會變成 “重復過去”,而非 “探索新可能”和“突破自我”。
例如:有人讀了很多書,卻始終用自己的思維和立場評判書中的內容,拒絕接受與自己相悖的觀點,最終只能是 “用新知識強化舊認知”。
人們往往習慣于基于自己的立場和偏好等,有選擇性地接收信息和學習知識,被困于自己親手打造的信息繭房。
不少人,往往利用自己的經驗,條件反射式應對問題(如:醫生套用舊病例方案誤診新疾病),而喪失對當下的覺知。
對此,克里希那穆提強調:記憶是昨天的死灰,用它面對今日之火只會窒息火焰。已知成為解釋未知的工具時,學習便停止了。
唯有承認 “已知” 的有限性,不被其禁錮,才能讓心靈保持開放,真正接納、理解和創造 “未知”。
正如莊子所言的“瞻彼闋者,虛室生白,吉祥止止。” 唯有心靈摒棄成見、偏見、雜念和執著等“已知“,保持虛靜時,才能生出光明與智慧,從而迎來吉祥。
二、恐懼 “未知” 的不確定性,被 “已知” 的安全感綁架
對安全的渴望讓心靈僵化,真正的認知躍遷需要直面不確定性的焦慮。
但人們往往下意識地認為:“已知” 能帶來確定性,而 “未知” 則意味著風險、困惑甚至顛覆自我,這種對安全感的執念,使得人們逃避真正的學習。
例如:工作中,有人不斷重復著同樣的工作方法,即使環境變化或效果不佳時也不愿意嘗試新邏輯,因為他們執著于自己的安全感或不愿意脫離舒適圈;
重復過去,往往只能得到與過去同樣的結果。
如果只是機械重復,一萬小時只能讓你成為平庸的熟練工。查理·芒格強調:真正的成長需要建立在深度思考的基礎,并不斷地優化和提升,而非簡單的重復。
楊振寧提倡主動接觸陌生領域,通過“聽不懂—琢磨—再接觸”的滲透過程,實現認知邊界拓展。他以自身經歷說明:突破專業“已知”,需容忍暫時的不確定性。
克里希那穆提認為,這種對 “已知” 的依賴,會讓心靈變得 “遲鈍”:它習慣了用熟悉的框架解釋一切,失去了對新事物的敏感度,自然無法提升認知。
三、當用 “已知” 作為評判標準時,便阻礙了對 “未知” 的接納
已知往往會成為人們的認知枷鎖。
很多人的學習,本質上是在 “用已知和預設去評判未知、篩選未知”—— 符合自己既有認知的,就接受;不符合的,就排斥或批判。
這種 “帶著預設的學習”,使得人們難以真正進入 “未知”,無法拓展自己認知的邊界。
例如,亞里士多德的 “地心說” 曾被視為真理,當哥白尼提出 “日心說” 時,許多人因 “已知的權威” 而拒絕接受,甚至打壓新觀點。
克里希那穆提指出,真正的學習需要 “空杯心態”:放下 “已知” 的評判標準,先觀察、傾聽、體驗 “未知”,再讓認知自然生長,而非用舊框架裁剪新事物。
四、缺乏對 “已知” 的覺察,而未意識到自身的認知局限
人們往往難以認識自己,意識不到自己 “已知” 的邊界,正如眼睛看不到自身一樣。總以為自己的認知是 “全面的和正確的”,而從未真正想過要突破它。
而真正的智慧在于認識到我們所知的只是冰山一角,而未知的才是海洋。
莊子通過“河伯與北海若之間的對話“和”井底之蛙“等多則寓言和對話,指出了人們認知的種種局限。強調人們要擺脫自己現有認知和立場等“已知”的束縛,用新的眼光甚至初學者的眼光來看待世界。
克里希那穆提強調,“覺察已知的局限” 是認知提升的起點:只有意識到 “我知道的只是一部分”,甚至 “可能是錯的”,才能發現更多的“未知“。
反之,若沉浸在 “全知” 的幻覺中,學習再多也只是在 “井里囤積石頭”,永遠看不到井外的天空。
老子在《道德經》中強調:“為學日增,為道日損。”,做學問不僅要每天積累知識,更要減少對固有知識、執念、框架的依賴。
克里希那穆提和老子的相關理念看似分屬不同時代的思想體系,實則存在深刻的相通性。
兩者均否定 “知識堆砌 = 認知提升”,強調 “突破已知” 的必要性、都主張 “放下預設”,以開放心態面對認知的可能性、都指向 “認知的無限性”,拒絕將知識固化為終極真理。
兩者共同指出,唯有超越有限的“已知”,才能探索無限的“未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