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廈門大學附屬廈門眼科中心、科普中國、澎湃新聞、山東科協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系
“5米以外六親不認,
10米以外人畜不分”
這是近視人的專屬笑話
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
當近視的人摘掉眼鏡
可能連“智力”一起摘掉了
不僅看不清
甚至聽都聽不清了
這是為啥
明明眼睛和耳朵是兩個器官
怎么還有這種“聯動”
要解答這個問題
得先了解一下
視覺和聽覺
視覺
主要是指光進入眼內,使視網膜感光細胞興奮,再將信息傳導到視覺中樞加工處理后產生。通過視覺,我們可以感知外界物體的大小、明暗、顏色、動靜等,獲得對機體生存具有重要意義的各種信息。研究表明,至少有90%以上的外界信息經視覺獲得,因此視覺是人和動物最重要的感覺。
聽覺
是指聲波作用于聽覺器官,使其感受細胞興奮并引起聽神經的沖動發放傳入信息,經各級聽覺中樞分析后引起的感覺。
敲黑板?。?!
在人類所有的感覺器官中,通過視覺獲得的信息占85%,聽覺占10%,視聽功能與大腦許多功能密切相關。在人的進化歷程中,視覺與聽覺功能總是在進行交互作用,以滿足人類生存和生活需要。
所以,為什么近視的人摘下眼鏡后,會感覺聽力變差呢?
從神經生物學角度分析,是因為視覺和聽覺之間存在跨模態和交叉模態上的相互作用。當視覺信息傳入減少或者受阻時,會降低大腦的聽覺信息處理能力,進而產生“聽力下降”的感受。
而從心理學角度來說,有一個概念也很有趣——
“麥格克效應”
1976年,哈利·麥格克(Harry McGurk)和約翰·麥克唐納德(John MacDonald)首次報告了這個效應:視頻中人物做出音節“ga”的口型,但同時播放音節“ba”的音頻,結果觀看者卻覺得自己聽到了“da”的發音。
當我們視覺和聽覺不同步時,很容易產生“聽不清”的感覺,同時也會產生一種很神奇的現象,即我們的眼睛不僅會幫助我們“讀出”對方說的話,有時候也會誤導我們的認知,導致我們錯誤的“聽到”了信息,這就是“麥格克效應”。有趣的是,研究發現,對于說話人的熟悉程度會影響我們的認知,如果對方是你熟悉的人,“麥格克效應”則較弱,而對不熟悉的人則較強。
簡單來說,就是當近視的人摘下了眼鏡,看不清楚,視覺上能獲得的信息少了,大腦就需要動用更多的資源去分析這些不夠充足的信息,導致聽力上能所分配到的注意力相對減少,并且就算聽力所獲得的注意力不受影響,但是大腦在處理整體信息的時候,也會受到視覺信息不夠的影響,造成的感覺就是好像也聽不清了。
反之,我們也能看到有些近視的人,平常長期不戴眼鏡好像也沒什么,等到真的配上眼鏡的時候,就會發現不僅看世界變得清晰了,似乎反應也變得更迅速了,好像腦子也變得更好用了。
當然,看不清也聽不清的現象并不是近視人群的專屬特征,其實所有人都會這樣,只是因為近視的人多了一個摘取眼鏡的動作,“不聰明”的比較明顯而已。
說一千道一萬,還是要保護好我們的眼睛?。∫唤M愛眼小貼士,請好好收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