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群可愛的偽虎鯨“造訪”江蘇南通如東沿海風電場海域,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迎風逐浪,與巨型風機共舞,場面極為壯觀。
海洋生物學家分析認為,偽虎鯨現身近岸海域并非偶然,這與當地海洋環境的改善密切相關。近年來,南通在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的同時,注重加強生態保護,推動“風電場+人工魚礁”發展,吸引魚群聚集,間接為偽虎鯨提供了豐富的食物來源。
大力發展海上風電等清潔能源,推動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重要途徑。然而,海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自然生態系統,具有生物鏈敏感性高、空間異質性強、棲息地不可替代等脆弱性特點。因此,加速推進海上能源高質量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同頻共進,已成為實現海洋資源保護與開發的關鍵。
首先,推動政策規劃的“一張圖”相銜接,實現能源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一體推進。海洋空間的復合屬性決定了海上清潔能源開發必須摒棄“先開發后治理”的思維,應全面統籌能源資源稟賦和區域海洋生態環境承載能力,推動海洋功能區劃、生態保護紅線、國土空間規劃“三線合一”。在優化能源項目發展布局的同時,建立和完善生態補償、綠色金融等配套政策。
其次,協同推進重大技術攻關,實現綠色能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從“被動適應”到“主動兼容”。技術創新是破解生態保護與能源開發矛盾的關鍵所在。應將生態保護理念深度嵌入科技創新和技術研發的全流程,推動跨學科協同、智能化技術整合及生態友好型設計的融合發展。積極采用漂浮式海上風電、風漁一體化布局強化空間復合利用,構建“開發—保護—修復”一體化體系,推動能源開發與生態保護協同創新。例如,江蘇沿海地區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先后成立了海洋資源開發研究院、沿海可再生能源技術創新中心等,實施了70余項海洋領域的省級基礎研究項目,攻克了深海載人裝備智能控制的多源信息感知融合與智能控制等一批變革性技術。
最后,搭建海洋生態監測網絡,實現綠色能源開發和海洋生態保護的實時感知與動態調整。通過整合氣象、水文、生物等多源數據,融合應用人工智能、聲學監測、衛星遙感等新技術,打造多部門共享的海洋生態大數據平臺,構建“陸海空天”一體化的生態感知網絡,為海洋生態系統構建“數字哨兵”。推動形成“監測—預警—干預”的閉環管理,使海洋能源開發從“粗放式”向“精細化”轉變,為生態保護提供科學依據。(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蔣 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