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起彼伏的電話鈴聲中,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調度指揮中心又迎來新的一天:這里的接線員交班大多在早7時至早8時,但入夏直面高溫后,大家上下班的時間似乎變得“模糊”了,“會稍微多接幾個電話,除了急救患者,醫療機構間轉運和回家行動不便的市民也會在這個時間段大量撥入。”副班組長朱琳的嗓音沙啞,還不時咳嗽,但“輕傷不下火線”,她堅持不請假,為忙碌的同事們再分擔一些。
據急救中心統計,近3周以來,全市急救系統業務各數據出現明顯增量:其中,120電話呼入量15.80萬次,較去年同期增長5.15%;救護車出車量為7.08萬車次,較去年同期增長10.26%;患者疾病種類主要為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腦血管疾病。此外,自6月17日本年度首個高溫天氣以來,已接入中暑患者急救60余例,與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這里是連接一座城市“生命線”的重鎮,串起院前與院內急救,更是急救任務接力的“第一棒”。從鈴聲響起的一剎那,“呼叫即救治,上車即入院”的大急救鏈模式正在默默筑牢上海市民的健康與生命防線。
保證足夠人手,“哪怕吃飯也要分3批去”
“你好,120,請講。”
“我這邊有人發燒到39度了,雙手發麻沒有力氣,能不能派輛車?”
在虹口區廣中路的一處住宅內,家屬為一名25歲的男性撥打了電話。朱琳說,近期除了呼吸道、消化道疾病外,酒精中毒、外傷情況的撥入量也明顯增加。按下調度系統界面上的“離席”按鈕,她的另一職責是跟蹤處理中的急救任務,“在龍啟路附近發生一起交通事故,傷員有大人有小孩,所以需要了解情況,判斷是否再增援。”
在指揮大廳前后側,均設置了一名“二線醫生”:從高年資急救醫生中選拔、考核后擔任相關工作,可通過車載5G設備實時觀察救援情況。卜學圣告訴記者,以交通事故為例,搶救現場有時比較雜亂,“患者癥狀分類后,要判斷哪些先轉運;進行通氣、按壓等搶救時,要做好質量監督;如果年輕醫生對一些癥狀還不熟悉,要給出指導建議。”就像“另一雙眼睛”,二線醫生在后方通觀全局,成為突發事件的又一道保險。
大廳內每天的工作,幾乎就是面前的三面大屏、一部座機、一部對講機。朱琳手邊的筆記本上,記錄著許多細節,哪怕是去洗手間、中午用餐都需要精確排班,“在崗22個人,吃飯要分3批先后去,保證席位上有足夠的人手。”
今年已經是朱琳工作的第18年,一路見證了上海醫療急救網絡的提質、提效。她還向記者出示了三本“學習材料”:《上海120調度員英文口語培訓》等,“偶爾也會接到外籍人士打來的電話,前段時間有患者找到了川沙派出所,反映心率快、血壓高。”據悉,2024年,中心英語受理總量52人次,今年1至6月,數據已達47人次。而像朱琳這樣自學了一些日語等小語種的接線員,在近期越來越多國際游客來滬旅游的情況下,也能及時解燃眉之急。
市醫療急救中心副主任錢文雄介紹,近期面對酷暑增加的業務量,全市各急救中心紛紛調整工作節奏,“一是增加了加班車等值班車輛,提高急救響應速度;二是增加了冰袋、鹽水等急救物資儲備,滿足高溫急救需求;三是持續關注天氣情況和高溫預警,做好救護車的維護與檢修,確保值班車輛能正常運行。”
烈日下,一輛輛救護車從急救中心駛出。急救醫生張云龍與夏自永接到派單:72歲的心衰腹透患者從中山醫院急診轉運至瑞金醫院病房,需要派車。一路急行中,張云龍向記者解釋,“雖然是轉運患者,但基礎病情不穩定,需要在車上做好藥品、氧氣、心電等準備。”任務完成后,救護車向急救中心駛回,在途中,接線員也可能就近再次派單,“陜西南路附近發生一起交通事故,請立刻前往。”
趕到現場時,傷員躺在地上,口面部有出血,但所幸意識尚清晰。小心地為其固定頭頸部抬上擔架、開通靜脈通道補充生理鹽水、撿起現場掉落的隨身物品,救護車迅速將傷員送至最近的醫療機構急診。“她現在不能說話,還好身上攜帶了證件,我們就請她指紋解鎖手機,幫忙聯系家屬盡快趕來。”張云龍說。
職后規培+本科定向,創新充實人才梯隊
不同于張云龍這樣的“老將”,夏自永算得上急救行業的“新兵”。2021年,他從貴州醫科大學畢業后通過校園招聘進入上海市醫療急救中心,同年,上海市院前急救醫師規范化培訓新模式正式開啟——院前急救系統以“單位人”模式開創規培工作,這意味著,院前急救醫師首次被納入全市統一的規范化培訓體系,建立起了完善的院前急救醫生職業發展通道,專業知識能力、歸屬感與價值感均得到大幅提升。
“我當時就是看中了規培的機會。”夏自永直言不諱,“規培對于所有醫學生而言都是大勢所趨,無論具體在哪個崗位,都能學到很多知識。”規培期間,夏自永在普陀區中心醫院輪轉,“在急診內科時,我也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面錦旗。”2024年1月,夏自永已經可以獨當一面管理20余張病床,一名廣泛性腦出血患者被外院CT、核磁共振已經“判了死刑”,但經過不斷查閱文獻、調整用藥和精心護理,這位78歲的老人最終康復出院。
2024年7月,夏自永成為首批規培出站的急救醫生之一,進入普陀站工作。作為西區業務量前列的站點,普陀站日班平均10車,即使是夜班,也常常能出八九車,如何在保證工作效率的同時,也保證工作質量?“院前急救的工作時間緊、任務急,要求醫生要有清醒的頭腦和冷靜的判斷,還要有一定的體力。”夏自永說,這時候,規培期間在院內所學的知識技能就派上了大用場,“急診科病例多,讓規培生變得見多識廣,哪些生命體征意味著兇險?過敏性休克如何處置?腦外傷患者神志不清如何救治?盡快識別危重患者,才能讓院前急救‘雪中送炭’,也能更好銜接院內后續治療。”
人事科科長王娟介紹,2021至2024年,市急救中心累計擇優選拔89名醫師在本市6家醫院參加規培,其中20名已學成歸來,充實院前急救的一線工作力量,不斷提升急救服務能級。除此之外,市急救中心還創新性開啟院前急救醫師本科定向免費培養,“2022年,院前急救系統委托上海健康醫學院啟動臨床醫學專業本科定向免費培養工作,旨在建立院前急救醫生穩定的來源渠道,構建規范的急救專業人才培養體系。”據悉,近3年來已累計招生80名,其中市中心64名、各區16名,熱度也逐年走高:2024年,該專業作為提前批錄取,院前急救的“訂單生”投檔線達495分,因就業前景等受到不少考生、家長青睞。
“我們歡迎來自五湖四海的更多優秀學子加入急救領域,也能通過體系化學習和實踐真正學以致用。”急救部部長吳德根說,第一屆院前急救專業本科生將于明年畢業,“期待大家真正踏上崗位,不忘醫者初心,牢記急救使命。”
全民參與急救,讓城市的“生命熱線”暢通
市醫療急救中心主任張志鋒介紹,急救事業的發展離不開社會各方的支持和積極參與,構建起涵蓋院前急救和院內急救、社會急救的“大急救鏈”模式。
“對內,我們通過數字賦能、拓寬人才培養渠道,不斷提升急救隊伍的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努力打造一支‘忠于職守、竭誠為民、紀律嚴明、甘于奉獻’的‘急救鐵軍’;對外,則是努力實現公眾‘想救,敢救,能救’的急救目標。”他介紹,尤其是結合今年市政府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布設的實事項目,努力串起患者、AED、志愿者,將社會急救的效益最大化。類似的成功救治案例不斷涌現,近日,在毗鄰的田林街道,一場救援就驚心動魄地上演了。
午間,調度指揮中心接到田林街道市民健身活動中心的呼救,“有人暈倒了!”經問詢,調度組長潘蕾確認是一位60余歲的老人在打乒乓球時發病。雖然撥打電話時,對方表示患者還有呼吸和反應,但出于高度職業敏感性,她果斷要求現場人員取來自動體外除顫儀(AED)備用,并指導擺放患者體位、開放氣道。
果然,患者突然出現呼吸停止。在接線員的調度系統界面上,彈窗信息指導現場人員心肺復蘇。“將一只手的手掌根部置于患者胸骨,即兩乳頭連線的正中間,另一只手的手掌疊放在這只手的手背上,快速且有力地按壓胸部,頻率至少每秒2次,按壓深度至少5厘米,每次按壓后要確保胸部完全回彈。”按照指令,電話那端傳來了大聲且有節奏的“1234、1234”,在救護車到達前,寶貴的急救時間不能錯過一分一秒。很快,AED被取來了,在潘蕾的指導下,現場迅速連接AED進行心律分析,同時持續按壓。終于,傳來令人振奮的消息:患者恢復呼吸了!這時,車組也恰好趕到現場。
途中,患者在車上進行了心電圖檢測,顯示典型下壁心肌梗死特征,憑借多年臨床經驗,急救醫生鄒靜怡高度懷疑其為阿-斯綜合征。車輛即將到達第六人民醫院時,患者再次出現室顫,早有準備的鄒靜怡立即為其實施電除顫,監護屏幕上雜亂的波形也恢復了規律。目前,患者已經康復出院,恢復了往日的正常生活。
在上海,如今已有數以萬計的社會公眾接受急救培訓并獲得相應證書。五年來,市急救中心累計授證培訓超過1.5萬余人次,組織急救科普巡講500余場,受眾人數3萬余人次;2022年起,市急救中心開展“城市急救響應活動計劃”,讓具備急救能力的公眾填補救護車到達前的“空窗期”,截至去年底已招募志愿者5000余人,且持續招募中;未來,市急救中心將繼續與紅十字會、高等院校、交通運輸等部門和單位繼續合作,在軌道交通等多處公共場所進一步完善上海社會急救體系建設。
近日,通信部副部長邵贇在忙碌的節奏中依然抽出時間,將急救知識帶給社區、學校、樓宇的民眾。“高溫天,中暑、心腦血管疾病、熱射病等急癥都進入高發期,然而真正讓急救資源捉襟見肘的,是大量非緊急情況的占用。如果救護車因非緊急任務空跑時,真正需要救治的患者可能面臨‘無車可用’的困境。”為此,她奔走呼吁,“希望大家合理使用急救資源,非緊急情況請勿隨意撥打120,如有康復出院等需求,可撥打上海非急救轉運專線962120;如有健康咨詢、政策解讀等需求,可撥打衛生熱線12320。”
【特別鏈接】如何高效、準確地撥打120?
1、明確需要救護車:電話接通后,請保持冷靜,告知調度員需要救護車。
2、明確呼救地址:告知調度員患者在哪里,**區**路**弄**號**室,或最近的交叉路、標志性建筑。如果小區人車分流,或車行通道與住址門牌號不同,也請及時告知。若無法清晰描述位置,可接收120發送的短信,通過“上海市急救便民服務”微信小程序一鍵呼救提供準確定位。
3、聯系電話:呼救后告知或與調度員核對現場聯系人的手機號,如使用固話撥打120的,盡量再留一個手機號。使用手機雙卡雙待者,應確認由主號還是副號撥入,以免后續無法聯系。
4、呼救原因:簡潔明了告知本次呼救病因或是癥狀。
5、保持聯系方式通暢:準備患者身份證、病歷、常用藥物,節省就醫時間。注意接聽120調度員或救護車醫生的來電。
6、自救互救(視頻指導):救護車到達前,請呼救者配合120調度員在線急救指導。120調度員會給呼救者的手機發送短信,收到后點擊短信內鏈接,即可與調度員展開視頻通話,將患者的狀態直觀地展示給調度員。
7、接車:如現場有兩人或以上的家屬,請在門牌號或交叉路口等車,方便救護人員更快到達患者身邊。
★需立即撥打120的情況:昏(昏倒)、痛(胸痛)、喘(氣喘)、氣(氣道阻塞)、血(嚴重出血)、冷(出冷汗)、傷(嚴重創傷)、風(中風)、水(溺水)等,及短時間內原有癥狀明顯加重的情況。近期如體溫超過40℃、無汗、昏迷(熱射病),或出現肌肉痙攣、休克癥狀(熱衰竭),也應及時撥打電話。
★可尋求其他醫療資源的情況:輕微外傷(傷口較小、出血量少、活動不受限制)、普通發熱感冒(體溫低于38.5℃且無呼吸困難)、慢性病管理(高血壓、糖尿病等常規復診、開藥)。
原標題:《申城進入高溫3周,120接聽量已超15萬次!大急救鏈上,他們與生命賽跑》
欄目主編:顧泳
來源:作者:解放日報 黃楊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