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華北某機場,一架垂尾噴涂著“61820”戰術編號的灰色戰機呼嘯升空。流暢的隱身輪廓與獨特的雙發設計,宣告中國空軍迎來第二位五代機成員——殲-35A正式加入戰斗序列。而在它的機庫旁,威龍殲-20的修長身影靜靜矗立。北部戰區空軍某作戰旅的停機坪上,全球僅中美兩國實現的“雙五代機同框”場景已成現實。
五代機“異形對抗”倒計時
隨著殲-35A小批量交付部隊,中國空軍的“金頭盔”對抗演練即將迎來歷史性變革。這個被飛行員視為最高榮譽的實戰化競賽,正醞釀將殲-35投入與殲-20的“五代機異形機空戰對抗”。不同于往屆限制飛行高度和速度的保守規則,如今對抗僅要求“雙方最近距離不得小于300米”,幾乎等同于真實戰場上的自由空戰。
這種對抗模式曾在美國空軍內部秘密進行。荷蘭空軍飛行員透露:“F-35近距格斗打不過F-22,但超視距空戰時就有得玩了。”七年技術代差賦予F-35信息化優勢,使其能在超視距領域挑戰重型戰機。而殲-35作為后來者,其航電系統與智能化程度可能比殲-20更具后發優勢。
顛覆認知的“非對稱”性能
沈飛首席專家王永慶在央視鏡頭前自信宣稱:殲-35是“目前全世界隱身性能最好的第五代戰斗機”。其機身表面順滑度遠超F-35“坑坑洼洼的機腹”,尤其后機身及尾噴管的深度隱身處理,甚至比側重前半球隱身的殲-20更徹底。雷達反射面積僅0.01平方米的數據,僅為F-35的五十分之一。
更令外界意外的是中型機的“逆襲”。殲-35配備兩臺國產WS-19“黃山”發動機,總推力達24噸,不僅實現超音速巡航,作戰半徑更達到1350公里,超越F-35的1160公里。在模擬對抗中,它曾突破由055型驅逐艦構建的防空網,精準命中800公里外目標。
超越美式“高低配”的協同革命
美國空軍曾設想的F-22奪取制空權、F-35執行對地打擊的“高低搭配”,因F-22停產陷入困境。五角大樓不得不讓“小胖子”F-35勉強制空,被飛行員戲稱“等著被狙”。而中國軍工人員以驚人預見性規避了這一陷阱——
殲-35與殲-20都是“職業空戰選手”
,合則強強聯合,分則各為主體。
雙機編隊時,殲-20可憑借隱身優勢前出偵察,將目標信息通過數據鏈共享給殲-35。后者隨即發射射程300公里的霹靂-15導彈實施“靜默獵殺”。這種“A射B導”模式徹底顛覆傳統空戰邏輯,構建起微型殺傷網絡。
兩型戰機更能根據戰場態勢動態切換角色:穿透防空網時,殲-35可憑借更強隱身性開路,殲-20提供火力支援;執行對海打擊時,角色即刻反轉。這種靈活性遠超F-22與F-35的固定角色定位,有飛行員直言:“讓F-22開路?這不是難為它嗎?”
千架量產的“多快好省”戰略
殲-35采用“海空孿生、一機多型”研發思路,王永慶用四字概括其戰略價值:
多、快、好、省
。“多”指裝備規模將超千架;“快”是研發周期短;“好”為作戰性能優越;“省”則通過技術復用降低成本。這種設計哲學直指亞太地區超過600架F-35的包圍網——日本裝備157架、韓國60架、澳大利亞72架,加上美軍輪換兵力,形成中國必須應對的隱身機群。
不同于殲-20專注制空權的“踹門者”角色,殲-35定位“清場者”,在殲-20撕開防空體系后實施對海對陸打擊。在臺海作戰想定中,這種分工尤為清晰:殲-20優先摧毀預警機與加油機,殲-35則壓制敵方艦隊。
海空一體的戰力倍增器
隨著福建艦電磁彈射型航母入列,殲-35的艦載型號將成為“全球最強艦載戰斗機”。其雙發設計帶來比F-35C更高的可靠性,短距起降能力適配滑躍甲板與電磁彈射兩種平臺。當殲-35從航母起飛時,作戰半徑覆蓋第二島鏈,配合殲-20在高原邊境的威懾力,中國空海力量首次在隱身戰機層面實現全域覆蓋。
美國《國家利益》發出警示:殲-35A配合中國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將在擊敗美軍方面發揮決定性作用。一位F-35飛行員坦承:“美國人最不希望空軍陷入大規模作戰。”
北部戰區某旅機場的黃昏,61820號殲-35A緩緩滑入機位。距離它三十米處,一架殲-20的垂尾反射著最后的天光。地勤人員穿梭于兩機之間檢查設備,如同在為這對“雙生利劍”搭建溝通的橋梁。當美軍的F-22生產線重啟計劃仍在國會爭論時,中國東西海岸的航空基地里,兩條脈動生產線正源源不斷輸送著灰白色的五代機——它們即將在“金頭盔”的對抗空域中碰撞出全新的空戰法則,更將在太平洋上空劃出新的力量平衡線。
未來的空戰史終將記錄:2025年的這個夏天,世界隱身戰機格局的鐘擺開始向東傾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