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地鐵第四輪規劃將要來!
NO. 1|壹
多城地鐵規劃獲批
1、泰州市發布新一輪綜合交通規劃(2021-2035)
《泰州市城市綜合交通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近日由泰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正式公布批后公告。
該《規劃》立足泰州長遠發展目標,明確了2021至2035年的實施周期,并對市域和中心城區兩大空間范圍進行了系統性統籌部署。在核心交通網絡構建上,《規劃》提出:將形成5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采用“一橫一縱”骨干線路加三條加密支線的布局方案;同時配套規劃5條市域鐵路線路。這兩類軌道線路相互協同,共同構建起層次清晰、功能互補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該規劃為泰州市未來15年的交通發展描繪了明確藍圖,提供了科學的行動框架。
2、郫都區發布征地預公告,成都多路軌道交通建設同步提速
2025年7月3日,成都市郫都區人民政府發布了本年度第6批次《征收土地預公告》。此次擬征收土地主要位于郫都區紅光街道的金儀社區和鐵門社區,以及犀浦街道的龍吟社區范圍內。值得注意的是,該批次征地區域與建設中的地鐵2號線西延線工程密切相關,征收工作的推進預示著該線路的建設將進一步提速,為其早日貫通創造條件。
此外,成都市域(郊)鐵路網絡建設亦呈多點開花之勢:
成德線(S11):連接成都至德陽的市域鐵路S11線,近期在工程關鍵節點上取得顯著進展。
成眉線(S5):通往眉山的S5線建設同樣順利推進,各方協同保障施工進度。
青白江區域軌道規劃:成都北部青白江區的軌道交通規劃與建設工作也正穩步前行,并有了新的突破。
這一系列動態表明,成都市正加速構建覆蓋更廣、效率更高的軌道交通網絡體系,著力提升區域互聯互通水平與城市發展動能。
3、上海軌交2035規劃獲批,構建站城融合新藍圖
近日,上海市政府常務會議原則同意《上海市軌道交通線網規劃(2025—2035年)》,為未來十年軌交發展提供核心指引。該規劃立足上海新戰略、新空間發展需求,提出三大方向:
強化功能布局:推動重點功能區和重大項目向軌交沿線集聚,實現城市功能與軌交建設互促共振;
提升服務效能:加強軌交與鐵路銜接,優化換乘設施,提高線網密度與站點覆蓋率,便利市民出行;
深化站城融合:創新性推廣“交通節點+城市活力中心”模式,將站點打造為集商業、居住、辦公等多功能復合體。
站城融合實踐與愿景
規劃明確以虹橋樞紐、龍陽路樞紐等為范例,未來在新建站點全面推廣“立體開發、功能集成”模式。通過科學規劃站點周邊土地用途與開發強度,推動交通流與城市生活流深度融合,形成“以站興城、以城促站”的發展格局。
實施路徑
近期建設:2025-2029年開通2號線西延伸、崇明線等骨干線路,推進嘉閔線等市域鐵路建設;
遠期目標:新增22條線路,總里程沖刺1000公里,重點加密郊區網絡并構建“組合環線”(如26號線大環線)。
該規劃標志著上海軌交從“單一交通服務”向“驅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戰略轉型,為超大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新范式。
4、武漢地鐵9號線有望納入第五期建設規劃
作為市民呼聲極高的線路,9號線在過往四輪規劃中多次被提及但未落地。2025年4月10日,武漢市發改委在回復市民咨詢時明確表示:9號線已納入第五期建設規劃重點研究范圍,并強調將“高度重視其規劃建設工作”。這一官方表態釋放出重要信號——9號線獲批第五期規劃的概率顯著提升。
線路規劃方向基本穩定
根據現有方案,9號線一期工程計劃以洪山區中國地質大學站為起點,向南延伸至江夏區五里界站,全長約20.2公里,設13座車站。線路將覆蓋魯磨路、民族大道、廟山等長期擁堵區域,并在光谷廣場站與地鐵2號線、11號線實現換乘,有效分流光谷核心區客流壓力。
當前進展與市民期待
目前,具體站點設置及生態紅線穿越(如東湖段)等細節仍在深化研究中,需待國家發改委最終批復。若規劃順利獲批,預計最快2026年底啟動建設。這條被網友戲稱為“久耗線”的民生工程,承載著沿線高校師生、通勤群體及江夏居民對高效出行的迫切期待,其推進將成為武漢優化城市空間結構的關鍵一步。
NO. 2|貳
合肥第四批地鐵規劃
1、合肥地鐵6號線西延最新進展
規劃與審批狀態
根據《合肥市城市軌道交通線網劃》,6號線西延計劃從青龍崗站(由4號線拆分)延伸至運河新城,已初步納入第四期建設規劃。
最新官方回復(2025年6月16日):第四期規劃仍在報審報批階段,具體線路及規模需結合城市規劃、客流預測等綜合因素確定,最終以國家批復為準。
線路調整細節
為配合2號線西延優化,6號線西延的換乘站西城大道站將南移至金水灣路。
調整后,線路將與2號線在心湖站交匯,并向西延伸至長江西路,覆蓋運河新城核心區域。
區域影響
若規劃獲批,運河新城板塊內新華、旭輝、融創等住宅項目將直接受益,大幅提升通勤便利性。
西延段(約12.4公里)將加強運河新城與主城區的聯系,支撐區域發展。
2、合肥地鐵10號線推進動態
當前進展
官方回復(2025年6月17日):10號線處于前期研究階段,具體方案仍在深化中,動工時間尚未明確。
線路規劃亮點
環線設計:從新合肥西站出發,經政務區天鵝湖、濱湖新區、東部新中心,最終閉環至新合肥西站,串聯城市核心功能區。
全換乘能力:擬與既有1-9號線及機場S1線實現全線路換乘,成為合肥軌道交通網絡的骨干環線。
功能定位
途經淝河板塊、包河經開區等發展重點區域,助力東部新中心與主城區協同發展。
NO. 3|叁
合肥多條地鐵動態
S1線(蜀山產業園-五里墩),計劃開通時間:2025年年底。14座(地下:10高架:4)車站中,11座已封頂,其中11座裝修及設備安裝,3座土建施工,其中3座主體施工;30個軌行區間中,24個已貫通,其中24個鋪軌及機電施工,6個土建施工。壽縣停車場主體施工出入線左線土建施工出入線右線土建施工、崗集車輛基地裝修及設備安裝,出入線鋪軌及機電施工。
就在上個月初,合肥市交通運輸局、合肥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聯合發布《關于合肥新橋機場S1線(合肥段)車站及場段擬命名的公示》。擬命名的車站自西向東依次為:新橋T1航站樓、新橋T2航站樓、迎賓大道、未來湖、長興湖、未來大科學城、崗集、大楊、廬州公園、省中醫院西區;場段為:崗集車輛基地。
據今年年初,合肥市軌道交通集團發布消息,合肥軌道交通計劃開通由新合肥西站一路不停車直達新橋空港綜合交通中心的“超快S1線”,屆時新合肥西站至新橋機場的軌道交通運行時間將大幅度壓縮。
該行車模式與站站停模式滿足不同人群需求,將有效提升出行效率,實現客流快速銜接。
S1線起于壽縣蜀山產業園站,出站后主要沿機場北路、新橋大道、王橋路、合淮路、四里河路、黃桂路、青陽路敷設,止于五里墩站。共設地下站10座,高架站4座,最高運行速度120km/h。
地鐵7號線一期:今年年3月份,合肥市城鄉規劃實施信息公開公示網站發布了《合肥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合肥市軌道交通7號線一期工程規劃選址公示》。據合肥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申請,擬對合肥市軌道交通7號線一期工程用地預審與選址意見書調整。擬將7號線一期車輛段選址調整至南淝河路、中山東路、福建路和方興大道圍合區域內,將7號線終點站站后延伸一站一區間,其余內容不變。屆時,7號線終點站延長到省府東福建路,對于省府東板塊來說是重大利好。
據悉,7號線一期線路全長18.85千米,均為地下線,線路起于松林路站,沿繁華大道、始信路、錦繡大道、徽州大道、紫云路鋪設,止于天津路站。線路建成之后,將串聯起1號線、3號線、5號線的交通換乘,預計2027年通車。
云巴L1線:2025年4月份,
《合肥市2025年重點項目清單(第一批)》正式印發。《清單中》列有云巴軌L1線,這意味著該條線路很大可能會在年內動工建設。
云巴L1線
路全長17.9公里
以高架敷設為主,共設車站20座(含預留站3座),其中換乘站5座,最高運行速度80公里/小時。起于合肥市地鐵1號線張洼站西側,沿天水路、九頂山路、淮海大道、銅陵北路、東方大道、大眾路、通濟路敷設,終至高車路站。線路建成后,將有效銜接新站區域的軌道交通線網,對新站少荃湖城市副中心板塊重大利好。
而根據合肥地鐵第四期建設規劃,共5條路線,包括2條新建路線和3條延伸路線,以及配套的車輛段、停車場、車站、主變電所等相關工程,線路總規模約115km。(具體線路和規模最終以國家主管部門批復為準)
線路起于已運營2號線南崗站,途經長江西路,止于長江西路與佛嶺寨路交叉口,為線網骨干線路延伸,實現運河新城與城市主中心快速通達,提高軌道交通對西部組團覆蓋水平。線路長約12.7km,均為地下線,車站8座,設1座停車場。
2號線西延:
線路起于在建7號線一期松林路站,途經繁華大道、明珠大道、長寧大道,止于白蓮巖路站與長寧大道交叉口,位于高新區內,支撐科創走廊、科大硅谷規劃實施,提高王咀湖中心區域線網覆蓋強度,增強線路換乘便捷性。線路長約17.4km,均為地下線,車站12座,設1座停車場。
7號線二期:
線路起于在建8號線一期一里井站,途經阜陽路、徽州大道、拉薩路,止于拉薩路與貴州南路交叉口,串聯駱崗生態公園、濱湖、老城一核兩心,實現城市組團間快速通達;線路長約24.5km,均為地下線,車站16座,設1座停車場。
8號線二期:
線路起于耕耘路與蓮花路交叉口,途經蓮花路、金寨路、十五里河路、南屏路、肥西路、蕪湖路、和平路、廣德路、長臨路、大眾路、高皇山路,止于梅沖湖路與高皇山路交叉口,為中心城區線路,可加密中心城區線網,加強新站區、東部新中心、經開中心與老城中心的聯系。線路長約38.6km,車站25座,設1座車輛段,1座停車場。
9號線一期
12號線:線路起于在建新橋機場S1線五里墩站,途經東至路、包河大道、安徽路、中山路,止于廣東路與珠海路交叉口,12號線與S1銜接,串聯機場、高鐵西站、高鐵南站三大樞紐,實現空鐵聯運,促進四網融合,滿足中心城區快速直達機場出行需求。線路長約22.4km,均為地下線,車站13座,設1座停車場。
另外,去年據曝光的合肥市遠期城市軌道交通(2021-2035年)的相關新聞,除了現有的地鐵線路與已知規劃的地鐵線路外,還規劃有11、13、14、S2、S3、S4、S5、L2、L3、L4等多條軌道交通線路。
NO. 4|肆
結語
合肥軌道交通建設正加速推進,形成“在建提速、四期布局、遠期擴容”的三級發展格局。近期重點包括:S1機場線主體完工,計劃2025年底開通,實現新合肥西站至機場20分鐘直達;6號線一期(全省第二條全自動線路)進入聯調聯試,預計年底通車;7號線一期終點延伸至福建路站,強化濱湖與經開區聯系;云巴L1線年內開工,完善新站區微循環。第四期規劃(總規模115公里)已通過省級評審,正待國家批復,涵蓋2號線西延(激活運河新城)、12號線(空鐵聯運樞紐)、9號線一期(加密中心城區)等5條線路,助力2030年總里程突破443公里。遠期愿景規劃15條線路超600公里,通過市域鐵路(如S2/S3)構建都市圈“1小時通勤網”,全面支撐科創走廊、東部新中心等戰略板塊。
第一房智庫觀點:
合肥軌道交通的核心價值在于“四網融合”與“技術賦能”。
樞紐協同最大化:12號線串聯機場、高鐵西站/南站三大樞紐,通過空鐵聯運實現“零換乘效率”,不僅縮短時空距離,更推動交通樞紐向“城市會客廳”轉型,激發沿線土地價值與產業集聚。
技術引領低碳出行:全自動駕駛(6號線一期)、云巴微循環系統(L1線)及“超快S1線”(點對點直達)等創新,顯著降低核心區通勤耗時(如西站至機場壓縮至20分鐘),同時以智慧調度優化運力,減少能源冗余。
這種“硬聯通+軟服務”雙軌并行的策略,不僅緩解擁堵,更以軌道交通為骨架,重塑多中心組團式城市空間,為合肥邁向長三角國際化都市提供核心引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