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定信心 勇挑大梁·改革新成效】
7月3日清晨,雨過天晴,居住在秦皇島海港區北大營小區的王淑蘭推開窗,濕潤的空氣裹挾著青草香撲面而來。看著小區地面濕潤無積水、干凈且無塵,她心情格外舒暢。
曾經,北大營小區是我市內澇最嚴重的小區之一。“以前下暴雨,積水能漫到膝蓋,居民們都不敢出門。”回憶起2022年那場大暴雨,王淑蘭心有余悸。
2023年,一項海綿工程讓北大營小區煥然一新。原本硬質的水泥路面換成了透氣的透水鋪裝,樓前綠地改造為下凹式綠地……小區搖身一變成為能吸納雨水的“海綿”。“現在下大雨,水都能被‘喝’進地里。”王淑蘭笑著說。
北大營小區的蝶變,是我市海綿城市建設的一個縮影。我市人均水資源量僅537立方米,不足全國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硬質地面擴張導致地表徑流激增,大雨必澇、雨污混流等問題,讓城市水環境治理迫在眉睫。
2022年起,我市確立“流域—城市—設施”三級治理框架。在流域層面,筑牢生態屏障,外防海潮倒灌、內排城市澇水;城市層面,構建“藍綠灰”協同的雨水管控系統,讓雨水“留得住、用得好”;設施層面,推行“中小雨蓄滲凈化、大雨蓄排結合”模式,從源頭破解內澇困局。
為確保海綿城市建設順利推進,我市以制度創新為引領,出臺全省首部海綿城市建設地方性法規,構建“規劃+導則+規范+圖集”全鏈條技術體系。3年間,全市累計實施155個示范項目,總投資73億元,其中海綿專項投資22.65億元。這些項目涵蓋了城市各個區域和不同類型,通過示范引領,帶動全市海綿城市建設全面展開。
經過不懈努力,秦皇島海綿城市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防災能力大幅躍升,新建改造100公里雨水管網,消除44個內澇點,排水能力提升至19260立方米/小時,可有效應對30年一遇降雨,主要河道的防洪標準達100年一遇。生態效益日益凸顯,新增33處調蓄設施,總容量335萬立方米;雨水資源化利用量突破50萬立方米,相當于250個標準泳池的水量,這些雨水被用于城市綠化灌溉、道路沖洗等;近岸海域水質穩定保持Ⅰ類,海洋生態環境得到有效保護。民生福祉也顯著提升,完成38個老舊小區海綿化改造,建成11所海綿型學校醫院,新增3568個生態停車位,中心城區可透水地面占比達42.84%,城市環境更加宜居。
如今漫步在我市街頭,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生態旱溪等“會呼吸”的城市肌理隨處可見。這些綠色基礎設施不僅是雨洪管理的“智慧中樞”,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生動詮釋。
我市海綿城市建設成果入選住建部典型案例集,其創新實踐具有重要的示范價值。我市將灰色基礎設施與藍色生態本底、綠色低碳理念有機融合,實現從“末端治理”向“源頭減排、過程控制、系統治理”轉變,探索出北方濱海旅游城市的海綿城市建設新路徑,為全國同類型城市提供了寶貴的“秦皇島實踐”。
來源:秦皇島日報
責任編輯:高小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