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3日中午,許多河南朋友點開手機天氣軟件時,目光可能都被一個數字牢牢吸引——15日,省會鄭州的預報氣溫赫然顯示著:44℃。就連夜間的最低氣溫也可能高達33℃,暑熱將貫穿一整天。
據河南省氣象臺高級工程師栗晗介紹,“本輪高溫天氣最強的時段,預計出現在14日至16日。”屆時,河南省北中部、東部、南部的部分縣(市、區)最高氣溫將達到40℃以上,局部地區甚至可能超過42℃。
中央氣象臺7月13日18時繼續發布高溫黃色預警:7月14日起,華北南部至華南、新疆等地將出現大范圍高溫天氣,其中,河北南部、河南、陜西關中、湖北西部等地將成為高溫核心區域,高溫持續時間長、強度強,部分地區最高氣溫可達39℃至43℃,未來一周的高溫日數可達6至7天。
44℃,這個數字在氣象史上極為罕見。在歷史上,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極端高溫之一,就發生在280多年前的清朝乾隆年間。
據中國人民大學清史所《乾隆八年京畿地區應急體系初探》考證,那是在乾隆八年,也就是公元1743年的夏天。當時,華北地區遭遇了一場歷史罕見的酷熱。天津鎮總兵官在給乾隆皇帝的奏折里寫道:“五月苦熱,土石皆焦,桅頂流金……”意思是說,天氣熱得土地和石頭都像要被烤焦了一樣,船上桅桿頂端的金屬裝飾都仿佛融化流淌了。這雖然是文學化的描述,但足以想見當時熱浪的恐怖。
據《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的普查,乾隆八年(1743年)的夏天,是明代以后酷熱記載最多的年份,其影響范圍、炎熱程度和危害之深,堪稱歷史之最。當時的官方史書《清高宗實錄》也留下了“溽暑炎蒸,甚于往歲”(意為濕熱的程度遠超往年)的記載。更有力的證據,來自一位當時身在北京的法國傳教士宋君榮。在他寄往巴黎科學院同事的信件里,他驚呼:“北京的老人稱,從未見過這樣的高溫。”作為一名科學家,他用溫度計在當年7月25日測得了一個數值,經后人換算,正是44.4℃。
(紅網綜合大河報、中央氣象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