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晚在央視收官的《以法之名》,既是一面照見現實的鏡子,更是一曲寫給正義的贊歌,吟唱著人性在法與情的撕扯中堅守的微光。
法治劇越來越扎實、越來越好看,前晚在央視8套收官的《以法之名》以“刀刃向內”的銳利姿態、細膩的筆觸與緊湊的節奏,勾勒出一幅正邪較量、法紀捍衛的生動畫卷,為法治題材創作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部由傅東育、鄭世龍執導,張譯、李光潔、蔣欣等領銜主演的法治劇,由最高檢影視中心擔任聯合出品方,自然會將檢察偵查的刀刃磨礪得精準而正中要害,以36集的篇幅構建起一幅當代法治建設的現實圖景。該劇承載著法治進程中的印跡,已超越了普通法治劇的敘事維度。
一、敘事破冰:在司法領域中凸顯正義
與《狂飆》《人民的名義》對比,《以法之名》有其獨特性,相較于《狂飆》的“雙時空敘事”與《人民的名義》的“高層生態敘事”,《以法之名》的現實主義敘事策略填補了法治題材的空白。它以其獨特的視角、大膽的選材和用心的制作,為觀眾呈現了一場檢察偵查領域的視聽盛宴,同時也引發了諸多關于法治與人性、藝術與現實的深入思考。
《以法之名》首度將鏡頭聚焦于懲治司法亂象、維護司法公正的檢察偵查領域。故事從海東省檢察院復查“萬氏集團涉黑案”切入,看似普通的案件隨著調查推進,逐漸揭開黑幕,牽出一系列錯綜復雜的利益鏈條。這種“刀刃向內”的敘事,讓觀眾意識到維護公平正義之路布滿荊棘,即使是身處捍衛正義一線的司法人員,也可能迷失。
懸疑敘事手法的巧妙運用,是該劇的一大亮點。劇集開篇即令人震撼:黑社會頭目萬海在法庭上當庭翻供,指控公檢法系統構陷其罪。這個充滿戲劇張力的場景,恰如一把手術刀剖開了司法實踐的復雜肌理。接著,檢察院公訴人喬振興離奇“自殺”并被指為保護傘,再到匿名舉報信指向李人駿,每一個情節轉折都緊緊抓住觀眾的好奇心,讓觀眾迫不及待地跟隨劇情抽絲剝繭。
不同于普通懸疑劇依靠驚悚氛圍,《以法之名》的懸念構建在司法系統嚴謹的運行規則與人物真實之上。觀眾在欣賞劇情的同時,也能深入了解檢察偵查工作的流程與難點,體會到司法工作者在面對復雜案件的艱難處境。洪亮、鄭雅萍等人在查辦案件過程中,敏銳發現司法工作人員徇私枉法的線索,進而以無畏的勇氣和堅定的決心,深挖案件背后的黑惡勢力以及職務犯罪。
在現實生活中,司法內部失衡是一顆侵蝕公平正義根基的毒瘤,嚴重損害了司法公信力和群眾對法律的信任。而該劇直面這一社會痛點,以現實主義筆觸進行創作,圍繞人民群眾對司法公正的熱切期盼展開敘事,體現出影視創作選題立意的藝術真實,彰顯了創作的社會責任感與藝術勇氣。
為了讓觀眾全方位了解人民檢察官的日常生活與工作職能,該劇在故事線和人物線的設計上頗為精巧。在展現檢察官工作時,不局限于案件偵破的緊張刺激,還細膩刻畫他們在面對復雜人際關系、工作壓力以及法與情沖突時的內心掙扎。像洪亮在辦案中既要面對同窗好友、市檢察院檢察長李人駿的人情,又要兼顧離奇去世的檢察官喬振興家人的重托,這種情節設置讓觀眾看到檢察官作為普通人的一面,使人物更加立體鮮活。
二、人物塑造:在情與法中尋找人性
劇中人物塑造的復雜性,構成了該劇現實主義美學的核心支撐。洪亮堪稱當代法治精神的具象化身,這個角色打破了傳統檢察官的“神圣光環”,以“蔫人”形象出場,這個面對國企三倍薪資的檢察官,在省檢察院求爺爺告奶奶辦離職,面對老丈人省政協副主席江旭東時的小心翼翼……勾勒出一個被世俗關系網束縛的普通中年人形象。
但當他在復查萬海案時,面對舊日同窗李人駿的蛻變,又展現出“快刀”般的職業銳性。最終他竟從13年前的一樁舊案——“1.31槍擊案”,查出了黑惡勢力在13年前早已形成。這種“外圓內方”的人物設定,表現了執法者在職業信仰與生活困境之間的撕扯,在調查萬海案時展現出信念的堅守,對正義的執著,正是法治進步的生動注腳。
劇中反派的塑造突破了臉譜化窠臼。角色始終在“好人”與“壞人”懸念中不斷跳轉,打破觀眾的常規認知。萬海在法庭上的翻供,既是對司法公正的挑釁,也是對權力庇護的絕望反抗。這種復雜性在謝鴻飛身上達到巔峰,這個收受賄賂的司法人員,在面對調查時居然能引用法律條文為自己辯護,其扭曲的心理令人不寒而栗。
更值得玩味的是李人駿人物的塑造。他作為東平市檢察院代理檢察長,其角色并非簡單的善惡二元對立。他在生日宴上對座次排列的敏感,在柳韻面前流露的仕途焦慮,都暗示著這個“務實的理想主義者”如何在體制夾縫中異化。而萬海集團法律顧問張文菁在法庭上那句“萬海無罪”的嘶吼,則將律師的職業堅守與司法腐敗的殘酷現實推向高潮。這些立體化的人物塑造,使得《以法之名》超越了簡單的正邪對決,轉而呈現司法領域中“人如何依然保持人性”的深層追問。
在展現正邪斗爭的緊張刺激之外,《以法之名》也深刻地傳達了法治精神?!笆呛趷阂粋€不漏,不是黑惡一個不湊”,這句臺詞簡潔有力地詮釋了司法公正的原則,不冤枉一個好人,不放過一個壞人。整部劇通過一個個具體案件和一個個具體人物,讓觀眾明白法律不僅是打擊犯罪的武器,更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保障公民權利的堅實盾牌。它讓人們看到,法治的自我凈化機制也在發揮作用,正義或許會遲到,但絕不會缺席。
三、社會鏡像:在藝術虛構中印證現實
《以法之名》的播出恰逢最高檢檢察偵查廳掛牌成立,這種“與現實共振”的現象,印證了法治劇的社會功能。劇中展現的“檢察偵查”職能,在現實中得到確認,這種藝術與現實的“互文”,使得該劇成為觀察中國司法改革進程的特殊樣本。
《以法之名》的現實價值還在于把住了現實生活之脈。眾所周知,政法隊伍是和平年代奉獻最多、犧牲最大的隊伍,是一個英模輩出的光榮群體。全國政法隊伍涌現的英模典型構筑起一道巍峨挺拔的精神坐標,匯聚成燭照公平正義的光芒,穿過歲月,直抵人心。與此同時,我們也看到,有案不立、壓案不查、有罪不究,充當黑惡勢力保護傘等瀆職腐敗問題,也時刻影響著政法隊伍的形象和司法公信力。而這也正是全國政法系統開展全面而深刻的政法隊伍教育整頓常態化的動因所在。
劇中喬振興一家的遭遇,成為觀眾共情的焦點。喬振興被害身亡還遭黑社會誣陷,妻子周梅因輿論壓力被學校解雇,女兒也不得不退學,原本溫馨的家庭一夜之間瀕臨絕境。這種對普通人命運的刻畫,恰恰證實法治劇的感染力,最終要落腳在對個體命運的關懷上。
《以法之名》超越了普通法治劇的范疇,成為解讀中國社會轉型期的文化樣本之一。劇中展現的檢察偵查制度從無到有的過程,正是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縮影。這種真實的張力構成了《以法之名》最珍貴的藝術價值,它既是一部法治進程的電視劇,也是一曲獻給正義的贊美詩。
《以法之名》回應了全社會對于公平正義之盼。法治不僅要求完備的法律體系、完善的執法機制、普遍的法律遵守,更要求公平正義得到維護和實現。畢竟,“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線”“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必須“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起案件辦理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
劇中表現的檢察偵查制度的創新更具現實意義。第十一檢察部“刀刃向內”的職能設定,對應著2018年國家監察體制改革的重大舉措。當洪亮團隊突破部門壁壘展開聯合調查時,觀眾能清晰感受到司法體制改革的陣痛與突破。這種藝術真實與現實真實的共振,使劇集具備了超越娛樂的社會價值。
該劇對該劇的創新頗為認可。這部承載著法治夢想的劇作,完成了對司法公正的深情解讀。當洪亮在劇終時說出“我們辦的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時,熒屏內外形成了跨越時空的共鳴。在這個意義上,《以法之名》照見了法治中國建設的艱辛與榮光。隨著最高檢“雷霆·2025”專項行動的開展,劇中司法系統腐敗者被揭露,也印證了“刀刃向內”不僅是藝術敘事,更是新時代司法改革的真實寫照。
作者:梁天明
圖片:網絡圖
編輯:錢 衛
責任編輯:吳南瑤
欄目主編:朱 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