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講人:北京著名青少年心理咨詢師郭利方,國家心理咨詢師、家庭教育指導師;畢業于中國政法大學,具有心理學、社會學、教育學多重背景,自2008年攻讀心理學,多年的學習精神分析,認知行為治療及家庭治療,擅長于各類型兒童青少年心理問題,生涯規劃和人際關系.對于治療驚恐發作及焦慮抑郁經驗豐富。
各位寶爸寶媽們,今天咱來嘮嘮爸爸不參與孩子教育這事兒,那后果,真的是一串接一串啊!
在好多家庭里,孩子教育好像成了媽媽一個人的“獨角戲”,爸爸經常“玩失蹤”。爸爸要是不摻和孩子教育,麻煩可就大了!
對孩子性格影響那叫一個大。爸爸就像孩子成長路上的“勇氣超人”,代表著力量、勇氣和果斷。要是孩子成長中少了爸爸陪伴和引導,性格可能變得像個“膽小鬼”。就好比孩子想探索新事物,沒有爸爸在旁邊喊“沖啊”,他可能就因為怕失敗直接“認慫”。比如說孩子想騎自行車,爸爸不在,媽媽可能怕孩子摔著,各種保護,孩子鍛煉膽量的機會就這么沒了。而且爸爸思維一般比較理性開放,能讓孩子學會“開天眼”看問題。少了爸爸參與,孩子思維可能就像被關進小籠子,沒啥創新意識。
再者,對孩子社交能力發展也有影響。爸爸參與教育,孩子能更好地學會和人相處。就像父子一起玩游戲,孩子能明白遵守規則、尊重對手,還能鍛煉團隊協作能力。可要是爸爸長期“隱身”,孩子和同齡人交往時,可能就像個“小迷糊”,不知道咋把握分寸,也不懂競爭合作。有的孩子在學校,不擅長和同學競爭,遇到問題就“腳底抹油”,這就是爸爸教育缺失的“杰作”。
另外,對孩子性別角色認知影響也不小。在孩子眼里,爸爸是男性“代言人”。男孩得從爸爸身上學咋做有責任感、有擔當的男人。要是爸爸不參與教育,男孩可能就像迷路的小羔羊,對男性角色定位一臉懵,不知道咋展現男子氣概。對女孩來說,爸爸是她接觸的第一個男性,通過和爸爸相處了解異性。爸爸缺席,女孩以后戀愛婚姻可能就像坐“過山車”,出現認知偏差,不知道咋和異性相處。
還會影響親子關系。孩子成長就一次,爸爸要是總拿工作忙當“擋箭牌”,不參與教育,等孩子長大,和爸爸就像隔了一堵墻。就算爸爸后來想“補救”,也很難走進孩子內心。就像有的孩子長大后和爸爸沒話說,家庭氛圍冷得像冰窖。這不僅讓爸爸遺憾,孩子情感上也會缺一塊。
爸爸不參與孩子教育,后果方方面面都有。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爸爸們可得多抽時間,和媽媽一起給孩子打造溫暖健康的成長環境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