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的上海,原本應該是一片繁華的景象現如今卻是滿目瘡痍,在公大紗廠殘破的廠房之間,一隊日軍軍官正舉著望遠鏡觀察前方陣地,突然,一聲尖銳的破空聲劃破天際,緊接著是震耳欲聾的爆炸。剛才中國軍隊的炮彈精準地落在了這隊人馬中間。混亂中,突然有人發出凄厲的驚呼:"親王殿下受傷了!"
日本貴族
被護在人群中央的伏見宮博義王踉蹌著倒下,鮮血從他的軍褲滲出來,在滿是塵土的地面洇開一小片暗紅。
伏見宮博義王這個名字在日軍里意味著非同尋常的重量,他是天皇裕仁的堂弟,伏見宮家族的核心成員,體內流淌著被神化的"現人神"血脈。在等級森嚴的戰時日本,皇族親臨前線本就是被反復渲染的"圣戰榮光"。如今伏見宮博義王的受傷也意味著這道象征著"皇軍不敗"的神話裂痕,正在不斷擴大。
伏見宮家族在日本軍政體系中深不可測。博義王的父親博恭王是海軍元帥兼軍令部總長,整個家族與日本海軍的發展始終捆綁在一起。
當27歲的博義王以海軍大尉身份出現在上海前線時,他的肩章上不僅刻著軍銜,更烙印著皇室與軍隊的共生關系。這是"國體"在戰場上的具象化,是昭和天皇"八纮一宇"野心的活體象征。
精神助攻
日軍大本營刻意將他的視察塑造成"皇恩浩蕩"的典范,報紙上刊登著他與士兵同吃罐頭的照片,標題里滿是"鼓舞士氣"的字眼。可只有少數人知道,這位親王的安危,實際上讓日本整個國家全都精神緊繃。
此時的淞滬會戰已陷入最殘酷的拉鋸。日軍投入的兵力從最初的數萬激增到三十萬,然而卻在蘇州河沿岸被中國軍隊死死拖住。
10月中旬,中日雙方軍隊在楊樹浦到蘊藻浜之間反復絞殺,日軍的"三個月滅亡中國"計劃早已成了泡影。而這次博義王的前線之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被提上日程。他此行穿著與普通軍官無異的制服,卻帶著特殊的身份標識,在前沿觀察所里聽取戰況匯報。
日軍記錄顯示,他堅持要"親身體驗陣地真實狀況",這種刻意為之的"親民姿態",反而讓他成了中國炮兵望遠鏡里最醒目的目標。
巧妙的一炮
中國軍隊的炮火能擊中這位特殊目標,本身是淞滬會戰中的一個意外,他們也沒想到一炮打中了日本高官。
當時中方炮兵在數量和質量上都處于絕對劣勢,但駐守楊樹浦一帶的中國軍隊里,恰巧有裝備德制150毫米重炮的獨立炮兵第10團,這些從德國進口的"FH-18"型火炮,是當時中國軍隊為數不多能與日軍抗衡的重火力。10月14日這一天,中國炮兵的觀測哨發現了公大紗廠附近異常密集的日軍軍官活動,他們由此判斷這里是日軍高級指揮機構,于是隨即校準炮位發起突襲。
那枚炮彈沒有刻意瞄準誰,卻精準地在博義王身邊爆炸。博義王的左腿被彈片劃傷,傷勢不算致命,但飛濺的碎石讓他額頭也受了傷。混亂中,博義王被緊急送往后方醫院,而這個過程被在場的日本記者用相機記錄下來,只可惜這些資料卻在膠片送審時被全部銷毀。
正所謂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事件發生后的六天里,日本國內對此事諱莫如深。直到10月20日,《讀賣新聞》才用很小的篇幅報道,稱"伏見宮博義王殿下在前線視察時受輕微擦傷,目前精神良好"。
字這種輕描淡寫反而欲蓋彌彰,在日本高層引發了軒然大波。軍令部總長伏見宮博恭王在御前會議上罕見地失態,要求徹查前線安保疏漏。天皇裕仁雖表面平靜,卻私下召見陸軍大臣,詢問"為何連皇室成員都無法保護"。
對中國軍隊而言,他們或許直到會戰結束都不知道那一炮擊中的是天皇近親,但這并不影響其帶來的實際鼓舞。在日軍重炮日夜轟擊的壓力下,能準確反擊并造成日軍高層混亂,本身就是對"日軍不可戰勝"論調的有力駁斥。
那些操縱火炮的中國炮兵,可能只是執行了一個普通的射擊命令,卻在不經意間完成了一次精神層面的突破。他們證明,所謂的"神裔",在炮彈面前與普通士兵并無二致。
后來伏見宮博義王傷愈后繼續留在海軍服役,后來也晉升為中佐,但淞滬會戰遇到的這喜記成了他終身的陰影。據其侍從回憶,博義王晚年很少提及戰爭經歷,唯獨在看到左腿傷疤時會沉默良久。
淞滬會戰這場持續三個月的血戰,中國軍隊雖然最終撤退,卻用無數血肉之軀打破了日本的速勝幻想,而伏見宮博義王身上的傷痕就是那段歷史的見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