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6 日,山西大同的太陽像個火球,把地面烤得發燙。廣東游客盧女士的孩子,不小心把兒童手表扔進了高鐵的垃圾袋。這一扔,可苦了大同南站的環衛工人。為了這塊手表,兩位師傅在 37℃的高溫下,彎著腰翻了整整 8 噸垃圾,足足 4 個小時。當手表終于被找到時,盧女士感動得要發紅包,卻被師傅們婉拒了。
這事傳到網上,有人點贊說 “大同好樣的,服務太貼心”,也有人嘀咕:“一塊手表值幾個錢?讓環衛工人遭這么大罪,值得嗎?” 更有網友直言:“贊美是給文旅的,辛苦是留給工作人員的,有考慮過那兩位環衛工人的身體健康嗎?”
咱先不說手表的價值。單說那天的天氣,大同的氣溫沖上了 37℃,地表溫度少說也有 40℃。兩位師傅在垃圾堆里扒拉,汗水濕透了衣服,臉曬得通紅,隨時可能中暑。要知道,高溫作業下,熱射病的病死率能達到 60% 啊!他們可不是機器人,也是血肉之軀,家里也有妻兒老小在等他們平安回家。
有人會說,政府部門說了 “只要老百姓有需求,我們肯定去做”,這是服務意識強。這話沒錯,但服務的溫度,不該建立在環衛工人的痛苦之上。應城市的環衛工人在高溫天能 “做兩頭、歇中間”,成都還給他們發掛脖風扇、冰袖和防暑藥品56。可在這次事件里,兩位師傅為了一塊手表,在滾燙的垃圾堆里連軸轉,他們的防暑措施在哪兒?他們的休息時間在哪兒?
再說處理方式。高鐵的垃圾是列車員收集后在站點移交的,難道就沒有辦法在不翻遍所有垃圾的情況下找到手表嗎?比如聯系鐵路部門檢查垃圾袋,或者用技術手段定位垃圾袋的位置。非得讓環衛工人像大海撈針一樣,在 8 噸垃圾里翻找嗎?這不僅浪費了公共資源,也忽視了環衛工人的勞動價值。
環衛工人的工作本就又臟又累。他們起早貪黑,一個月工資也就兩千多塊,每天要工作 8 小時以上,還經常沒有休息日。他們是城市的美容師,不該成為 “服務游客” 的犧牲品。這次事件里,政府部門的回應是 “該做”,但 “該做” 的背后,是不是該多想想:怎么在提供服務的同時,保護好一線勞動者的權益?
這事也給我們提了個醒:失物招領機制是不是該升級了?學校和企業都有自己的失物招領中心,公共領域為啥不能有個統一的平臺?要是能通過大數據、物聯網技術快速定位失物,是不是就能避免這種 “翻垃圾找手表” 的尷尬?技術手段升級了,既能提高效率,又能減少環衛工人的負擔,何樂而不為呢?
說到底,城市的溫度,不該只體現在對游客的熱情上,更要體現在對勞動者的關懷里。環衛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同樣需要被看見、被尊重。下次再有類似的事,能不能多些人性化的考量,少些 “原始” 的翻找?畢竟,真正的文明城市,不僅要有貼心的服務,更要有對每一個勞動者的敬畏之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