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建房選址很重要,民眾都希望自己選址所建的住宅為“旺宅”。民間廣泛流傳“旺宅選址三要”的說法,那么,農村建房選址有哪“三要”?什么樣民居又被稱之為“旺宅”呢?
民間所說的“旺宅選址三要”中的“三要”,實際上就是建房選址的三大要素,分別為藏風聚氣、山環水抱、生氣興旺(又稱“龍真穴的”)。這“三要”蘊含了深厚我國古代民居建造的智慧。古人認為,這三者之間,互相貫連、相輔相成,共同構成理想的居住環境。
一、藏風聚氣
藏風聚氣,也有的說成是藏風納氣。這就是說,建房要選擇一個相對封閉的地方,既要地勢平坦,又要四周無大風侵擾。
這里所說的大風,通常指冬季凜冽的寒風。古代,農村民眾冬天保暖條件比較差,穿的衣服沒有現在暖和,家里沒有暖氣、空調等,北方靠燒炕取暖,南方靠燒柴火或木炭取暖,如果受凜冽的寒風的侵擾,不利于保暖,不利于身體健康。
這里所說的聚氣或納氣,除開古代關于“氣”的神秘說法外,實際上所指的是春夏的暖風和涼爽風,也就是春夏之風能吹進來,適當讓室內的空氣流通,使室內空氣新鮮,有利于身體健康。
正因為如此,古代農村建房,一般選擇在山彎處,三面有山或坡環繞,即左為青龍山,右為白虎山,后為玄武山,而前面為朱雀之地。朱雀之地,既指開闊之地(即明堂),也指有水之地,兩者兼而有之更佳。
如此,相對封閉的環境,實際上就指三面有山阻隔,一面為開闊之地。
這種環境,一般只有丘陵地區或山區才有條件做到,在四周無遮攔的平原地區是無法做到的。于是,人們就人為地改變居信的自然環境,比如,在房屋周圍修建高大的圍墻、填土造山植樹、房屋北面不開門窗或改變門窗的大小等,同時,根據經驗的積累,形成坐北向南的民居格局,以達到藏風聚氣的目的。如此,不僅可以避冬季的寒風,還可以調節民居內四季的溫度和濕度。
二、山環水抱
山環水抱的要素,實際上與藏風聚氣的要素,有異曲同工之妙,只不過強調的對象各有側重。山環水抱強調的是人類對山和水的充分利用。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古代哲學認為,萬物存于陰陽之道,因此,古人認為,山為陽,水為陰,山環水抱之地,是一種陰陽調和的環境。
我國古代建房,講究環境的陰陽調和,講究天人合一。古俗認為,山環水抱之地,不僅住宅的陰陽調和,而且周圍的環境要優美,這樣就會有助于民居內居住者,身心健康,事業發展。
因此,古代民間,在建房在選址時,包括村鎮、城市的選址,通常選擇背靠大山、前有河流、溪流或湖泊的地方,這種建房環境,既藏風聚氣,又空氣清新,景色宜人。
我國在歷史上,長期處于農耕社會,山環水抱之地,有山有水,有利于農業生產,是一種適宜農村民從生存的理想家園。
三、生氣興旺
生氣興旺,古人又稱為“龍真穴的”。龍,山脈,龍真就是山脈的走勢好。穴,一般指建房的屋場,后來也稱葬墳的穴位。上古時期,古民的住房就稱為“穴”,即在土室或洞窟居住,稱之為“穴居”。“穴的”指生氣流動的山脈之處,也就是屋場建在被認為是最有生氣的地方。
那么什么是生氣興旺之地呢?我們拋開民間那些玄而玄的說法不提,我們從建房居住舒適和全安的角度來分析。
藏風聚氣也好,山環水抱也罷,一般來說,這樣的地方相對比較開闊,有的地方能容納一個大的村莊,有的地方容納幾戶到數十戶人家,按照古人的說法,這地方都算是生氣興旺地方,但是,同一個地方也有差異。因此,這里就面臨一個如何選擇的問題。
在選擇時,首先要考慮居住安全的問題。選擇房場時,靠山而建,左右相擁,但山一定要靠得住。靠也好,擁也好,不能是懸崖峭壁,以免房屋建好后,掉落石頭,把房屋砸壞。屋后及左右的山坡不同太陡,如果山坡太陡,一旦暴雨滑坡,會把房屋摧毀。屋后及左右的山土質要好,植被茂盛,不容發生泥石流,否則也會將房屋摧毀。
山環水抱,建房的前面有水相抱而過,選擇房場時,不要離河太近,也不要選擇在低洼之地,一旦發洪水,房屋就會被洪水沖毀或淹沒。
這就是民間所說的,生氣興旺之地也有“死地”,選擇房場時要避開這種“死地”。
其次,選擇房場時,要選能讓居住者身體健康之地。一是不能選擇濕地。有山就有水,山環之地,往往山泉水比較多,有的滿地冒水,這種地就被稱之為濕地。選擇這種地方作層場,房屋建好后,室內非常潮濕,不利于居住者的身體健康。二是不要選蟲子多的地方,比如白蟻等,對房屋破壞力非常大,也不利于居住者的身體健康。
有些農村地區,在選擇新屋場時,在所選之地埋米酒、大米及其他食品,如果食品變味,說明此地濕氣太重,不適合建房。比如,湘西及西南地區農村就有這樣的風俗。如果食品被蟲子吃了,就能辨別出是何種蟲子,從而判斷此地是否適合建房。這種方式也被民間稱之為“驗生氣”。
再次,選擇屋場時講究“開陽”。所謂“開陽”就是開笑臉,也稱喜笑顏開。也就是選擇屋場的地方,讓一看就讓人感覺此地笑臉相迎,心情舒暢,這樣的地方就是好地方,適合建房。如果一看某地,讓人覺得愁眉苦臉,就是“關陰”,意思是說這地方有毛病,不適合建房。
這種說法在農村流傳比較廣,就連民間一些經驗豐富的地理先生,也認可這種說法。
以上對建房選址“三要”的民間說法,前兩種說法,對舊時的農村來說,接近客觀科學的選址觀。后一種說法,雖然帶有一定的主觀色彩,但也符合民間的一種社會心理,就是現在社會,民眾在購房或建房選址時,也同樣存在一種喜歡和不喜歡的心理作用。
總之,“旺宅選址三要”是我國農耕時代,農村建房選址的重要原則,“三要”共同構成了民居建造的理想環境,希望能夠為自己和家人創造一個和諧、健康、充滿活力的生活空間。
那么,什么是“旺宅”呢?“旺宅”在傳統民俗的語境中,“旺”是生機勃勃、興旺發達的意思,而“宅”當然就是民眾生活的住宅。也就是說,住宅能讓家庭生機勃勃、興旺發達,不僅能夠使家庭人丁興旺,還能使家庭財源廣進或人才輩出,就是所謂的“旺宅”。
實際上,“旺宅”之說是民眾對居住環境的美好期許,同時,民間也認為,“旺宅”能夠給居住者帶來好運和福祉。
現代農村,雖然村民的生活環境和方式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然而,“旺宅選址三要”也算是一種“老人言”,仍然具有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現在一些村民,在建新房選址時,把屋場選在溪河兩岸、陡峭的坡下、狹窄的山谷口等,容易發生地質災害和洪水的地方,當發生地質災害和洪水,房屋就被毀壞或沖毀,造成巨大損失,一生的辛勞付之東流。
不過,我們在追求“旺宅”的過程中,既要尊重科學,又要注重家庭教育、促進家庭的和睦,還要注重自身的修養和品德的提升,以及積極的行動和努力。如此,我們才能真正地享受到“旺宅”帶來的好運和福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