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員 王珍珍
乘客坐網約車還要額外付空調費合理嗎?
近日,江西南昌一網友在社交平臺發布信息稱,在乘坐某平臺“特惠快車”時,遭遇司機“有償開空調”的情況。此事引發網友熱議。
40℃高溫下,乘客在網約車中悶熱如蒸籠,司機卻貼出“掃碼3元開空調”的告示。“空調費”之爭的背后,司機面臨著特惠訂單收入微薄(部分甚至不足2元/公里)、平臺抽成高、空調電費日均30元等現實壓力的無奈,而乘客在40℃高溫下理應享有基礎服務卻遭遇“二次收費”也很委屈。
該事件表面上是司機違規收費與乘客舒適權的沖突,但平臺規則與司機生存的矛盾才是更深層的原因。網約車平臺雖然明令禁止空調收費,卻放任“特惠快車”等低價單泛濫,司機收入被層層擠壓,每公里不足兩元;所謂“高溫補貼”在限制時間、規定單量、要求綁定單一平臺等重重規則限制下,似乎淪為給司機畫的“大餅”。
西南交通大學王斌副教授的評價一針見血:“空調費”之爭的本質,實際上是網約車平臺之間“內卷式”惡性競爭的結果。原本是各網約車平臺之間的低價競爭,運營成本卻被轉嫁給了司機,生存壓力下個別司機難免將怨氣撒給乘客,最終結果是乘客享受“低價”的同時卻也受了氣,司乘矛盾激化后,網約車平臺卻“美美隱身。”
要徹底解決“網約車空調費”之爭,各大網約車平臺應該負起責任,不能讓勞動者和消費者為平臺惡性競爭買單。平臺不能僅滿足于制定規則與處罰司機,卻回避定價機制與成本分攤的核心矛盾,只有停止對司機的“成本轉嫁”,比如在特惠訂單中預留合理成本空間,簡化高溫補貼發放流程,動態調整抽成比例。唯有平衡三方權益,才能終結開不起空調的行業怪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